《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四》

时间: 2024-09-19 21:29:16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

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

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

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

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

绵忧摧抑起长叹。

意思解释

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四

原文展示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
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
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
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
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
绵忧摧抑起长叹。

白话文翻译

你难道没有看到年轻时从军的人吗?
他们到老了却流离失所,无法回家。
故乡在遥远的地方,日日夜夜隔着天涯,
音讯断绝,难以越过这条河关。
北风凄凉,白云飞舞,
胡笳声哀切,边境的寒气逼人。
听到这样的声音,愁苦的人呀,我该如何是好?
登上高山远眺,仍然只能留下一脸愁苦。
即使马已经快死,
难道比见到妻子更难吗?
男儿一生如同车轱辘,究竟何处才是归路?
心中的忧虑绵绵无尽,我只能长叹一声。

注释

  • 窅窅:遥远,隐秘的样子。
  • 流离:漂泊不定,流浪。
  • 音尘:音信,消息。
  • 朔风:北风,指冬季的寒风。
  • 胡笳:古代一种乐器,常用于边境战争的号角声。
  • 轗轲: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典故解析

本诗可以看作是对南北朝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的反映,诗中提到的“从军”和“流离”正是当时许多士人和百姓所经历的命运。诗人通过对比故乡和战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鲍照,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人间疾苦,反映社会动荡及个人的无奈与悲伤。

创作背景:诗作产生于战乱频繁、民生困苦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对家国情怀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此首诗以“从军”的主题切入,通过对比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与年老时的无奈流亡,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个人和家庭的摧残。开篇以“君不见”引出强烈的对照,直击人心,接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故乡与战场之间的距离感,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战争的痛苦。北风、白云、胡笳等意象在诗中交织,渲染出一种愁苦与孤独的氛围。

诗中最后的“绵忧摧抑起长叹”更是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整首诗不仅有着深沉的历史背景,更有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君不见”引发读者思考,暗示对年轻士兵的追忆与怀念。
    • 第二联“白首流离不得还”揭示了战士归不来的现实,充满惋惜。
    • 第三联、第四联描绘了故乡的遥远与音信的断绝,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后续的描写则通过自然景象(北风、白云)与人声(胡笳)构建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 结尾的感叹则是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充满了无奈与迷茫。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诗中意象的交替运用(如自然与人事),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士人从军后的流离失所,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士人心中的无奈与愁苦。

意象分析

  • 故乡:象征着温暖、归属与希望。
  • 胡笳:代表战争的悲凉与无情。
  • 北风:象征着严酷的现实与生活的艰辛。
  • :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也表现出远望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白首流离”的意义是什么? a) 年轻的士兵
    b) 年老流亡的状态
    c) 战争的胜利
    答案:b

  2. 诗中“朔风萧条”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a) 温暖的春天
    b) 凄凉的冬天
    c) 繁华的夏天
    答案:b

  3. 诗的最后一句“绵忧摧抑起长叹”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无奈与忧伤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鲍照与王维在表达思乡情感时都采用了细腻的自然意象,但鲍照更为直接地抒发对战争的无奈,而王维则更为含蓄,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两者的风格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代诗歌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