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楼百馀尺,直上江水平。
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
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
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弹筝者在高楼上,面对明月和江水的夜晚场景。高楼直插云霄,仿佛与江水平齐,月光照耀下,弹筝的声音在夜空中显得格外悲凉。山中猿猴急促地叫着,静谧的天空中鸿雁在鸣叫。弹奏的乐曲还未结束,东方的山峰上,霞光正好升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高楼百馀尺:高楼超过一百尺,形容楼房极高。
- 江水平:指江水的水平面,表示高楼直立于水面之上。
- 开帘:拉开窗帘,表示夜晚的宁静。
- 弹玉筝:指弹奏一种古代的弹拨乐器,筝的声音如玉般清脆。
- 猿狖:猿猴,这里形容山中猿猴因环境而显得急促。
- 鸿雁鸣:鸿雁在空中叫唤,声音清脆而悠远。
- 曲度犹未终:乐曲的旋律尚未结束,显示出音乐的余韵。
- 东峰霞半生:东方山峰的霞光正在升起,描绘了美丽的晨曦。
典故解析:
- 高楼:在古代诗中,高楼常象征着孤独与梦想,常与月、江水等自然元素结合,表达诗人的情感。
- 明月:月亮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象征着思念、孤独和清雅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字景仁,号少陵,生于公元659年,卒于公元740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常以人事与自然相结合,表现出深厚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国家昌盛,文化繁荣。诗人在高楼之上弹奏筝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孤独的感悟。
诗歌鉴赏:
《高楼夜弹筝》通过描绘高楼夜晚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音乐与自然的深刻感受。起始两句“高楼百馀尺,直上江水平”,将高楼与江水相连,创造出一种超然的视觉效果。诗人仿佛置身于高空,俯瞰江水,感受到一种孤高的存在感。接下来的“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则通过月光的照耀,展现出一种凄美的情感。音乐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似乎传递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孤独与忧伤。
“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一句,通过描绘山中猿猴的急促叫声与天上鸿雁的鸣叫,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出夜晚的静谧与动感,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最后一句“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音乐尚未结束,晨曦渐起,似乎暗示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整首诗在音乐、自然、孤独和希望之间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通过高楼上的弹筝,常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以及对生命深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楼百馀尺,直上江水平:描绘高楼的高度与江水的关系,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感觉。
- 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在月光照耀下,弹奏的筝曲显得悲凉,反映出心中孤独的情感。
- 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山中的猿猴叫声急促,体现出自然的生动,而天空的宁静则与之形成对比。
- 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音乐尚未结束,东方的霞光逐渐升起,象征着新的希望与未来的曙光。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高楼”与“江水平”,“明月”与“开帘”形成对仗。
- 比喻:将筝声比作“玉”,体现出音乐的优雅与清脆。
- 拟人:猿猴与鸿雁被赋予了情感,突显出自然的和谐与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高楼、明月和音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与内心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楼:象征着孤独与梦想。
- 明月:代表思念与清雅。
- 玉筝:象征着优雅与音乐的美好。
- 猿狖与鸿雁:分别代表自然的生动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高楼”所指的高度是? A. 一百尺
B. 百馀尺
C. 百尺
D. 五十尺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A. 琵琶
B. 古筝
C. 玉筝
D. 箫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思念
C. 忧愁
D. 逍遥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常建的《高楼夜弹筝》与李白的《夜泊牛津》都描绘了夜晚的孤独与思考,但常建更侧重于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而李白则强调了酒与月的意境,体现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