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事近·花月赏心天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花月赏心天,抬举多情诗客。
取次锦袍须贳,爱春醅浮雪。
黄鹂何处故飞来,点破野雪白。
一点暗红犹在,正不禁风色。
白话文翻译:
在这美好的时节,花月同辉,让人心旷神怡。那些多情的诗人被抬举起来,仿佛锦绣的袍子随意地被披上,醉心于这春日的醅酒,像满天飞舞的雪花。黄鹂不知飞到何处,却打破了覆盖着白雪的野外的宁静。只剩下一点暗红的色彩,正好迎合着春风的气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赏心天:令人愉悦的景象。
- 抬举:提升,赞美。
- 多情诗客:指有情感的诗人。
- 锦袍:华丽的衣服。
- 须贳:须要的,借用的。
- 春醅:春天酿的酒。
- 点破:打破,透露出。
- 野雪:原野上的雪。
- 暗红:深红色。
- 不禁:无法抵挡。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黄鹂”象征春天的到来,而“花月”则常常与美好景象联系在一起,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辛弃疾在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他的词风雄浑激昂,善于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志向。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好事近·花月赏心天》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难当头,辛弃疾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诗歌鉴赏:
《好事近·花月赏心天》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词作,展现了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了花月交辉的美丽景象,这种景象不仅令人心旷神怡,更引发了诗人对春天的深切感受。辛弃疾以“抬举多情诗客”开篇,显示出对诗人身份的认同与自豪,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美的共同追求。
接着,诗人通过“取次锦袍须贳,爱春醅浮雪”表现了对美酒和春天的向往。这种“春醅”不仅是酒,更是一种生活的象征,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接下来的“黄鹂何处故飞来,点破野雪白”,则通过黄鹂的歌声与白雪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春的气息与生命的活力,仿佛在告诉我们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最后一句“一点暗红犹在,正不禁风色”,则是对春天景象的细腻描绘,暗红色的存在使得春天更加鲜活。整首词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情与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月赏心天:花与月的美景令人愉悦,设置了整个词的氛围。
- 抬举多情诗客:诗人赞美那些多情的诗人,展现出对艺术的尊重。
- 取次锦袍须贳:意指随意披上华丽的袍子,象征着生活的随意与洒脱。
- 爱春醅浮雪:春酒的醇香与雪花的轻盈相结合,描绘了春天的美好。
- 黄鹂何处故飞来:黄鹂的歌声打破了宁静,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点破野雪白:黄鹂的鸣叫如同打破白雪的沉默,增添了生命的气息。
- 一点暗红犹在:象征春天里的一丝生机,暗示着生命的延续。
- 正不禁风色:春风拂面,带来温暖,暗示着春天的气息。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花月”与“多情”形成对比,增强了诗句的美感。
- 比喻:用“春醅浮雪”比喻春天的酒香与雪景的交融,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力。
- 拟人:黄鹂的飞来被赋予了情感,使得自然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艺术的尊重和对现实的不满,反映了辛弃疾的个性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美好和生命的绽放。
- 月:象征宁静与思念。
- 黄鹂:象征春天与生命的活力。
- 雪:象征纯洁与宁静。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花与月的结合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爱情与美好时光,而黄鹂的鸣叫则是春暖花开的标志,传达出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鹂”象征什么? A. 秋天
B. 春天
C. 冬天
D. 夏天 -
“取次锦袍须贳”的意思是什么? A. 随意穿上华丽的衣服
B. 穿着简单的衣服
C. 拒绝华丽的装扮
D. 需要借用衣服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生命的绝望
B.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描写
D. 对秋天的怀念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辛弃疾的词与李清照的词在意象上都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但辛弃疾的作品更强调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展现了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两者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展现了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之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