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时间: 2025-01-08 23:21: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
作者: 张中行
石桥曾别玉楼人,素罗巾,见啼痕。
菜花时节,细马向三秦。
惆怅西园游冶处,鸣布谷,不堪闻。
衰颜息影绿杨村,旧河滨,学耕耘。
水阔山高,岁岁隔音尘。
冷烛残宵多少梦,依旧是,昔年身。
白话文翻译:
曾在石桥告别过那位玉楼的女子,素色的罗巾上留有泪痕。
在菜花盛开的季节,细小的马儿朝三秦奔去。
我在西园游玩的地方惆怅不已,听到布谷鸟的鸣叫,心中无比沉重。
衰老的我在绿杨村的影子里消逝,旧河边努力学习耕作。
水面宽阔,山高路远,年年岁岁隔着尘世的喧嚣。
在冷烛下的残宵中,多少梦依然是往昔的身影。
注释:
- 玉楼人:指的是美丽的女子,象征着青春与美好。
- 素罗巾:一种轻柔的丝巾,象征着女子的柔美与脆弱。
- 菜花时节:暗指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鸣布谷:布谷鸟的叫声,常与春天和离别的忧伤相联。
- 学耕耘:意指努力生活,象征着老年的生活状态。
典故解析:
“石桥曾别玉楼人”中的“玉楼”可能指代美丽的女子,常见于古诗词中形容女子的雅致。“布谷鸟”的鸣叫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或是离别的哀伤,结合诗人的生平,表达了他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中行(1895-1969),近现代诗人,早期受到五四运动影响,后期作品多受古典诗词影响,风格独特,情感丰富。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张中行晚年,反映了他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江城子》是一首渗透着深邃情感的古诗。诗人通过回忆与感伤的情绪,描绘了一个充满孤独与离愁的场景。开头的“石桥曾别玉楼人”,瞬间抓住了读者的心,仿佛看见了一位美丽女子的身影,伴随着泪痕,增添了离别的苦涩。在春天的菜花时节,诗人又描绘了细马奔向三秦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向往与追求的心情。
然而,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愈加沉浸于惆怅之中,西园游冶处的回忆与布谷鸟的鸣叫,令他无法承受这份怀念的重量。在自我描写中,衰老的影子与绿杨村交织,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诗人在写到“水阔山高”时,提出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岁月的流逝使得一切变得渺小。最后的“冷烛残宵”更是让人感受到孤独与无奈,梦中依旧是昔年的身影,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整首诗在抒情中透出一丝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桥曾别玉楼人:点出离别的情景,暗含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 素罗巾,见啼痕:细腻的描写,暗示女子的脆弱与伤感。
- 菜花时节,细马向三秦:描绘生机勃勃的春天,象征着青春的向往。
- 惆怅西园游冶处:表达对往昔游玩的惆怅。
- 鸣布谷,不堪闻:布谷鸟的鸣叫带来离愁,令人难以忍受。
- 衰颜息影绿杨村,旧河滨,学耕耘:自我反思,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与努力。
- 水阔山高,岁岁隔音尘:时间与距离的描写,突显孤独感。
- 冷烛残宵多少梦,依旧是,昔年身:梦中的回忆与现实的对比,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阔山高”比作岁月的流逝,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水阔山高,岁岁隔音尘”,平衡了意境,使得诗歌更具音乐感。
- 拟人:布谷鸟的鸣叫被赋予情感,强调离别的苦涩。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离别、怀旧与生命的无常展开,表现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伤与哲理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桥:象征着离别与记忆。
- 玉楼:代表美好的青春与理想。
- 菜花: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布谷鸟:寓意着春天与离别的哀愁。
- 冷烛:象征孤独与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楼人”指的是:
- A. 一位美丽的女子
- B. 一名诗人
- C. 一座楼
-
“鸣布谷”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悲伤
- C. 平静
-
诗人对往昔的感觉是:
- A. 忘记
- B. 怀念
- C. 不在意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离愁。
- 苏轼《水调歌头》: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张中行的《江城子》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但张中行更侧重于个人的感伤与孤独,而辛弃疾则展现了一种壮阔的气势与豪情。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
- 《现代诗歌流派与风格》:了解张中行及其作品的背景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