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鸣鞭静路尘,籍籍谏垣臣。
函疏封还密,炉香侍立亲。
箧多临水作,窗宿卧云人。
危坐开寒纸,灯前起草频。
白话文翻译:
马鞭声轻轻地响起,路上的尘土静静地飘浮,
那些忠诚的谏议大臣们在朝廷中默默无闻。
函件和奏章密封后又寄回,香炉前亲友侍立。
书箱里多是临水而作的诗文,窗外像云一样的隐士在安睡。
我高坐于寒冷的桌前,灯下频频提笔草拟文稿。
注释:
- 鸣鞭:马鞭发出的声音,暗示旅途的开始。
- 静路尘:路上的尘土静静地漂浮,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籍籍:形容人多而杂,常指那些名声不显的人。
- 函疏:指奏章或信件。
- 炉香:香炉,通常用来焚香,表示对神灵或祖先的敬仰。
- 箧:书箱,装书、文稿的箱子。
- 临水作:指在水边写作,可能暗示灵感的来源。
- 危坐:高坐,形容坐姿端正,表示庄重。
- 寒纸:指寒冷的纸张,可能意味着书写的环境不够舒适。
- 灯前起草:在灯光下书写草稿,表现出勤勉和努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流传,主要以咏物、咏怀见长。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寄姚谏议》写于唐代,背景可能是诗人表达对朝政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他与姚谏议之间的友谊与互相扶持的关系。诗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折射出诗人对政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寄姚谏议》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和对友人的关心。首联“鸣鞭静路尘,籍籍谏垣臣”以轻快的马鞭声引入,营造出一幅宁静的画面,暗示诗人正处于一种思考与观察的状态。接下来的句子“函疏封还密,炉香侍立亲”则通过对函件和香炉的描写,展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象征着对权力中心的关注和对社会事务的敏感。
“箧多临水作,窗宿卧云人”则表现出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暗示了他对清静生活和创作灵感的追求。而最后两句“危坐开寒纸,灯前起草频”则描绘出诗人埋头苦写的情景,表现出他勤勉的创作态度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整首诗在平静中流露出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鸣鞭静路尘:马鞭声轻响,路上尘土安静,暗示一种宁静的环境。
- 籍籍谏垣臣:指那些忠诚的谏臣,虽然身处朝廷,却不为人知,表现出政治生活的冷漠。
- 函疏封还密:表明奏章经过严密封存后又寄回,暗示朝政的复杂和不易。
- 炉香侍立亲:香炉前的亲友,体现出温馨的关系与对传统的重视。
- 箧多临水作:书箱中有很多在水边写作的文稿,象征着灵感和创作环境。
- 窗宿卧云人:窗外如云的人,可能暗示隐士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危坐开寒纸:高坐而书写,表现出认真和庄重。
- 灯前起草频:灯光下频繁地书写,呈现出勤劳与坚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鸣鞭静路尘,函疏封还密”,形成对称美。
- 意象:通过“炉香”、“窗宿”等意象,营造出清雅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政治的思考、对友人的关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鸣鞭:象征旅途与生活的开始。
- 炉香:象征对传统和亲情的重视。
- 箧:象征知识和创作的积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鸣鞭”表达了什么情景?
- A. 旅途的开始
- B. 战争的号角
- C. 离别的悲伤
- “函疏封还密”中的“密”字意思是什么?
- A. 密切
- B. 保密
- C. 密封
- 诗中提到的“窗宿卧云人”可能暗指什么?
- A. 隐士
- B. 游子
- C. 行人
答案:
- A. 旅途的开始
- C. 密封
- A. 隐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人生理想和追求。
- 杜甫的《春望》:反映政治动荡与个人感受。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寄姚谏议》:两者都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但前者更注重于壮阔的自然与人生远景,而后者则更加内敛,关注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