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山居》

时间: 2025-01-01 12:10:33

万壑千岩景象开,登临未足又须回。

凭师莫断松间路,秋月圆时弟子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山居
作者: 刘得仁 〔唐代〕

万壑千岩景象开,
登临未足又须回。
凭师莫断松间路,
秋月圆时弟子来。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山谷千沟万壑,景色开阔壮丽;
我登高望远,意犹未尽又不得不回去。
请不要阻断松林间的小路,
等到秋月明亮时,我的弟子就会来访。

注释

  • 万壑千岩:形容山谷和岩石数量繁多,景象壮丽。
  • 登临:指登上高处,俯视周围的景色。
  • 凭师:这里“凭”指的是依靠或依赖,“师”指的是老师或师长。
  • 莫断:不要断绝,阻断的意思。
  • 弟子:学生,门徒。

典故解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他所处的山居环境,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待。提到的“秋月”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象征着丰收与希望,暗示着师生之间的情谊和学术传承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刘得仁隐居于山林时,反映了他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弟子的关心,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

诗歌鉴赏

《别山居》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壮丽的山川景色和内心的情感。开头“万壑千岩景象开”以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而“登临未足又须回”则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留恋,似乎在说即使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他也无法完全沉浸其中。接下来的“凭师莫断松间路”则表达了他对师生情谊的珍视,希望在这片自然中保留一条通往未来的路。最后一句“秋月圆时弟子来”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期待着与弟子在秋月明亮时的相聚,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共鸣,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诗人通过对秋月的期待,渗透出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壑千岩景象开”:描绘了山谷与岩石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辽阔。
  2. “登临未足又须回”:诗人登高望远,虽有无限风光,但因某种原因仍需返回。
  3. “凭师莫断松间路”:希望不要阻断通往未来的路,暗含对师生关系的珍视。
  4. “秋月圆时弟子来”:在月圆之时,期待弟子的到来,象征着团聚和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
  • 对仗:如“万壑千岩”与“秋月圆时”,形成对称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师生情谊的珍视,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壑千岩:象征壮丽景色,体现自然的雄伟。
  • 松间路:象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代表师生之间的情谊。
  • 秋月:象征丰收、团聚和美好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壑千岩”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诗人的情感
    B. 自然景观
    C. 人际关系

  2. “登临未足又须回”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感受?
    A. 留恋
    B. 失落
    C. 无奈

  3. “秋月圆时弟子来”中“秋月”象征什么?
    A. 失落
    B. 团聚
    C. 忧伤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瞑》:同样描绘山居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孟浩然的《春晓》:展现自然之美与生活的宁静。

诗词对比:

  • 《别山居》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山水自然,但《鹿柴》更侧重于静谧的氛围,而《别山居》则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师生情谊的期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