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忆秦娥
作者: 吴潜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娇滴滴。婵娟影里曾横笛。曾横笛。一声肠断,一番愁织。隔墙频听无消息。龙吟海底难重觅。难重觅。梅花残了,杏花消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境如同温柔的女子,轻轻的在月影中弹奏着横笛,笛声中带着无限的愁苦。一声笛音,令人肝肠寸断,愁思如织。墙那边频频想听她的消息,却始终无从得知。龙吟在海底,难以再寻觅到她的身影。梅花已经凋零,杏花也随之消逝。
注释:
- 娇滴滴:形容女子娇柔可爱,带有几分柔情。
- 婵娟:指月亮,又有美好的女子之意。
- 横笛:一种吹奏乐器,象征着音乐和哀伤。
- 肠断:形容心中极度悲伤。
- 隔墙:指与情人之间的距离。
- 龙吟:龙的吟叫,通常象征着高远的志向或失落的情感。
- 梅花、杏花:常用于象征春天,亦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
典故解析:
“龙吟海底”可能是借用古代对龙的崇拜,龙象征着力量与神秘,而“梅花残”和“杏花消”则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梅花和杏花经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象征着女性的美丽与柔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丽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生活的观察。
创作背景:
《忆秦娥》写作于吴潜的个人情感经历之中,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诗作源于对往昔的追忆,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歌鉴赏:
这首《忆秦娥》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词句,展现了作者对于失去的爱情和生活的感慨。开篇的“娇滴滴”,便营造了一种柔美的氛围,仿佛是一位女子在月下轻声吟唱。笛声的回响与肠断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冲突,令人感到心痛。
“隔墙频听无消息”一句,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在爱情中孤独而无奈的心情,墙壁仿佛成了他们之间的阻隔。在此情境下,笛声仿佛是唯一的沟通方式,却又是如此遥不可及。最后的“梅花残了,杏花消得”则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和内心的失落。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优美的意象,深刻展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与对青春的追忆,情感真挚而感人,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娇滴滴:描绘了女子的娇柔可爱,带有一种亲近感。
- 婵娟影里曾横笛:在月光下,女子曾轻轻地吹奏横笛,体现出一种柔情与婉约。
- 一声肠断,一番愁织:笛声如同刀割,带来深深的愁苦,情感层层叠加。
- 隔墙频听无消息:即使隔着墙,也想听到对方的消息,表现出渴望与无奈。
- 龙吟海底难重觅:象征着难以再寻的美好事物,隐喻情感的失落。
- 梅花残了,杏花消得:暗示着美好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凋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笛声比作肠断的痛苦,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将梅花和杏花拟人化,表达对它们的惋惜之情。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表现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惋惜,情感基调深沉而细腻,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横笛:象征音乐与情感的寄托,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 梅花:象征坚韧与美好,代表了过去的美好时光。
- 杏花:象征青春与爱情的短暂,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梅花与杏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美好,而它们的凋零则暗示着美好的失去与时间的流逝,深刻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娇滴滴”是形容什么的?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情感
c) 一位女子 -
“隔墙频听无消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与无奈
b) 喜悦与满足
c) 忧愁与绝望 -
诗中“梅花残了,杏花消得”体现了什么主题? a) 爱情的甜蜜
b) 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c) 友情的珍贵
答案:
- c) 一位女子
- a) 期待与无奈
- b) 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梅花落》
诗词对比:
- 《如梦令》与《忆秦娥》都表达了对爱情的追忆与思念,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倾向于表达女性的坚韧与智慧,吴潜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两者在情感基调与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