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薛侍郎贬峡州司马》

时间: 2025-01-04 09:58:09

得罪唯惊恩未酬,夷陵山水称闲游。

人如八凯须当国,

猿到三声不用愁。

花落扁舟香冉冉,草侵公署雨修修。

因人好寄新诗好,不独江东有沃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薛侍郎贬峡州司马
贯休 〔唐代〕

得罪唯惊恩未酬,
夷陵山水称闲游。
人如八凯须当国,
猿到三声不用愁。
花落扁舟香冉冉,
草侵公署雨修修。
因人好寄新诗好,
不独江东有沃州。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只因得罪了你,心中惶恐,毕竟没有得到恩赏。夷陵的山水风光美好,适合闲游。人若能如同八凯那样当国,猿声三声也无需忧愁。花瓣飘落,扁舟渐渐散发出香气;草木侵入公署,雨水轻轻落下。因有好朋友寄来新诗,我想告诉你,不仅江东有沃州的美丽景色。

注释

字词注释

  1. 得罪:犯了错误,得罪了他人。
  2. 惊恩未酬:对恩情感到惊慌,但尚未得到回报。
  3. 夷陵:地名,今湖北省夷陵区,风景优美。
  4. 八凯:指古代名将,意指有才能的人。
  5. 猿到三声:猿的叫声,形容自然环境的宁静。
  6. 扁舟:小舟,指水上行舟的生活。
  7. 香冉冉:香气渐渐飘散。
  8. 草侵公署:草木侵入公署,描绘自然景象。
  9. 沃州:指江东一带的肥沃之地。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八凯”可以指代古代的名将或贤者,表明对人才的渴望与对国家繁荣的期待。夷陵的山水则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作者的隐逸情怀相契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年-912年),字希声,号简斋,晚唐诗人,擅长五言和七言诗。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贯休晚年,时值其友薛侍郎因政治原因被贬至峡州,诗人以此诗表达对友人的关心与不舍,同时也流露出对政治的无奈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友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句“得罪唯惊恩未酬”开篇即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惋惜与无奈,因政治原因而被贬的薛侍郎,让人对其命运感到惋惜。接下来,诗人提到夷陵的山水,显然是在鼓励友人,提醒他在艰难时刻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

“人如八凯须当国”的表述,既是对贤才的怀念,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期望,表现了诗人对贤能的渴求。随后,诗中猿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自然氛围,与后面“花落扁舟香冉冉”的悠闲意境相呼应,构成了对山水生活的向往。

最后,诗人提及“因人好寄新诗好”,不仅表达了对友人寄来的诗作的欣赏,也传达出一种希望与寄托。整首诗在自然美景与人生际遇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哲思,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际关系与自然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得罪唯惊恩未酬:因得罪了你而心中惶恐,未能报答你的恩情。
  2. 夷陵山水称闲游:夷陵的山水美丽,适合悠闲地游玩。
  3. 人如八凯须当国:如果有才能的人如八凯般能当国。
  4. 猿到三声不用愁:猿声响起,三声也无需忧虑。
  5. 花落扁舟香冉冉:花瓣飘落,小舟散发着香气。
  6. 草侵公署雨修修:草木侵入公署,雨水潺潺落下。
  7. 因人好寄新诗好:因朋友寄来诗作而感到愉快。
  8. 不独江东有沃州:不仅江东有美丽的沃州。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比如“猿到三声”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猿声情感,使自然景象更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遭遇的惋惜与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哲思,以及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了在困境中寻求慰藉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夷陵:象征自然之美与清闲生活。
  2. 猿声:象征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3. 扁舟:象征自由与悠闲的生活状态。
  4. 花落:象征时光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5. 草木:象征自然的生机与人事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得罪唯惊恩未酬”的意思是?
    A. 因得罪而心中惶恐
    B. 对恩情感到惊慌
    C. 心中无愧
    D. 以上皆是

  2. 诗中提到的“夷陵”是指什么?
    A. 一个地名
    B. 一位历史人物
    C. 一种花卉
    D. 一种音乐

  3. 诗人对友人薛侍郎的感情是?
    A. 失望
    B. 惋惜
    C. 忽视
    D. 喜悦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之美,表达隐逸情怀。
  • 李白《早发白帝城》:展现自然与人生的流转。

诗词对比

  • 贯休与王维的作品都体现了对山水的热爱,但贯休更侧重于人际关系的描写,而王维则偏重于对自然的沉醉与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唐代诗人传》
  3.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