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兰溪道中作》

时间: 2025-01-14 23:03:02

山花零落红与绯,汀烟濛茸江水肥。

人担犁锄细雨歇,

路入桑柘斜阳微。

深喜东州云寇去,不知西狩几时归。

清平时节何时是,转觉人心与道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末兰溪道中作
山花零落红与绯,
汀烟濛茸江水肥。
人担犁锄细雨歇,
路入桑柘斜阳微。
深喜东州云寇去,
不知西狩几时归。
清平时节何时是,
转觉人心与道违。

白话文翻译

春末时节,兰溪的道路上,山上的花儿纷纷凋落,红的、绯的交错在一起。水边的烟雾缭绕,江水变得滋润丰盈。人们在细雨过后,挑着犁锄,走在路上,阳光斜照,路旁的桑树和柘树显得格外温柔。我深感欣慰的是东州的云雾消散,敌人已经离去,但不知道西边的狩猎何时才能归来。清平的时节究竟何时才能到来,转而发现人心与道理之间的距离变得愈加遥远。

注释

  • 山花零落:山中的花朵已经凋零,表达春末的景象。
  • 汀烟濛茸:汀:水边;烟:雾气;濛茸:形容雾气弥漫的样子。
  • 人担犁锄:人们挑着农具,劳作的场景。
  • 细雨歇:细雨停止,表示天气转好。
  • 桑柘:桑树与柘树,常被用来象征农耕生活。
  • 云寇:指敌人,云雾散去代表平安。
  • 西狩:指西边的狩猎,暗含战乱。
  • 清平:指安定的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字少微,号希声,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5年,卒于公元908年。贯休以其诗歌和道教思想闻名,作品多探讨人生哲学与自然景观,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末,正值农忙季节,贯休在兰溪的道中行走,感受到春天的逐渐流逝和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思考国家的安宁与个人的处境,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

诗歌鉴赏

《春末兰溪道中作》是一首描写春末景象的诗作,贯休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现了对春天的眷恋与对动荡社会的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春末的景象,山花的凋零和江水的丰盈,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逝。细雨过后,农民挑着犁锄,描绘了农忙的场景,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随着诗意的深入,贯休提到了东州的云寇已去,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不知西狩何时归来的无奈,暗示着战乱的持续与民生的困扰。最后,诗人感慨清平的时节何时才能实现,直抒胸臆,揭示了人心与道理的背离。整个诗歌充盈着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花零落红与绯:描绘春末的花朵凋零,暗示时光的流逝。
  • 汀烟濛茸江水肥:水边雾气缭绕,江水丰盈,营造出春天的生机。
  • 人担犁锄细雨歇:农民在细雨停止后继续劳作,体现出乡村生活的节奏。
  • 路入桑柘斜阳微:描绘斜阳下的桑树与柘树,展现出温暖的乡村风景。
  • 深喜东州云寇去:表达对敌人离去的欣慰,说明社会局势的改善。
  • 不知西狩几时归:对局势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
  • 清平时节何时是:对和平时光的渴望。
  • 转觉人心与道违:感慨人心与道德之间的背离,反映出社会的复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与江水的丰盈比作生命的春天与生机。
  • 拟人:通过“云寇去”,形象化敌人的离去。
  • 对仗:如“桑柘斜阳微”,展现了工整的结构美。

主题思想

全诗以春末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动荡现实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和人心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花:象征春天与生命的美好。
  • 江水:象征生命的延续与丰盈。
  • 桑柘:象征农耕生活的安宁。
  • 云寇:代表战争与动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云寇”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现象
    b) 敌人
    c) 农民
    答案:b

  2. “山花零落红与绯”中的“零落”一词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失落
    c) 兴奋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细雨歇”意味着什么? a) 天气恶劣
    b) 天气转好
    c) 农田干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
  • 《春晓》 by 孟浩然

诗词对比

《春望》与《春末兰溪道中作》均表现了春天的景象,但《春望》更侧重于对国家沦陷的忧虑,而《春末兰溪道中作》则更多地描绘了农耕生活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贯休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