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淮安》

时间: 2025-01-01 13:35:21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发淮安 杨士奇 〔明代〕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白话文翻译: 河岸边的蓼草稀疏而红,水中的荇菜却青青一片。茨菰花如白雪,小巧如浮萍。 两个梳着双鬟的少女,穿着短袖衣衫,因被人看见而感到羞愧,背对着站在船头,自己采摘菱角。

注释:

  1. 岸蓼:生长在河岸边的蓼草。
  2. 水荇:水生植物,荇菜。
  3. 茨菰:一种水生植物,花白色。
  4. 双鬟:古代少女的发型,将头发梳成两个环形。
  5. 惭人见:因被人看见而感到羞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士奇(1365-1444),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士奇,号东里,江西吉水人。他在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三朝为官,官至礼部尚书。杨士奇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明快流畅著称,尤以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见长。

创作背景: 《发淮安》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以及少女采菱的情景。这首诗可能是在杨士奇巡视或旅途中,经过淮安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纯朴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宁静景色和少女的纯朴生活。首句通过对岸蓼和水荇的色彩对比,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生机。次句以茨菰花的白色和小巧,增添了画面的细腻感。后两句则通过少女的形象,传达了一种羞涩和纯真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她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

诗词解析:

  1. 首句“岸蓼疏红水荇青”,通过色彩的对比,描绘了河岸边的蓼草和水中的荇菜,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印象。
  2. 次句“茨菰花白小如萍”,以茨菰花的白色和小巧,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细节。
  3. 后两句“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通过少女的形象,传达了一种羞涩和纯真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她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修辞手法:

  1. 色彩对比:通过岸蓼的红色和水荇的青色,以及茨菰花的白色,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
  2. 拟人:少女“惭人见”和“背立船头”的动作,赋予了她们人的情感和行为。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江南水乡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少女采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纯朴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1. 岸蓼:象征着河岸边的自然景色,红色的蓼草增添了画面的生机。
  2. 水荇:象征着水中的自然景色,青色的荇菜展现了自然的和谐。
  3. 茨菰花:象征着水生植物的细腻美,白色的茨菰花增添了画面的细腻感。
  4. 双鬟少女:象征着纯朴和羞涩,通过她们的形象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纯真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岸蓼”和“水荇”分别是什么颜色? A. 红色和青色 B. 白色和青色 C. 红色和白色 答案:A

  2. 诗中的少女为什么“惭人见”? A. 因为她们在采菱 B. 因为她们穿着短袖衣衫 C. 因为她们梳着双鬟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杨万里的《小池》:同样描绘了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2.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诗词对比: 杨士奇的《发淮安》与杨万里的《小池》都描绘了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但杨士奇的诗更注重对少女形象的描绘,而杨万里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杨士奇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2.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明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杨士奇的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