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歌吟》

时间: 2025-01-01 11:14:49

忧愁与喜欢,相去一毫间。

治乱不同体,山川无两般。

笛声方远听,草色正遥看。

何处危楼上,斜阳入凭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浩歌吟 邵雍 〔宋代〕

忧愁与喜欢,相去一毫间。 治乱不同体,山川无两般。 笛声方远听,草色正遥看。 何处危楼上,斜阳入凭栏。

白话文翻译:

忧愁与欢喜,两者相差仅一线。 治世与乱世,形态虽不同,山川却无异。 笛声刚刚远听,草色正在远处眺望。 不知何处的高楼上,斜阳照进凭栏处。

注释:

字词注释:

  • 毫间:极小的差距。
  • 治乱:指社会的安定与动荡。
  • 危楼:高楼。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诗歌主要表达情感与自然景物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梅山,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哲理,风格清新自然,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深情观察,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首两句通过对“忧愁”与“喜欢”的对比,揭示了人生情感的微妙变化,以及“治乱”与“山川”的不变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洞察。后两句通过对“笛声”和“草色”的描绘,以及“斜阳入凭栏”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是邵雍诗歌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忧愁与喜欢,相去一毫间。——表达了情感的微妙变化,忧愁与喜欢之间仅有一线之隔。
  2. 治乱不同体,山川无两般。——指出社会状态虽不同,但自然景观始终如一。
  3. 笛声方远听,草色正遥看。——通过远听笛声和遥看草色,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
  4. 何处危楼上,斜阳入凭栏。——以斜阳照进高楼的凭栏,营造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忧愁”与“喜欢”、“治乱”与“山川”的对比,强化了主题。
  • 意象:使用“笛声”、“草色”、“斜阳”等意象,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情感与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笛声:象征远方的呼唤或内心的宁静。
  • 草色:代表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 斜阳:象征时光的流逝和宁静的黄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忧愁与喜欢,相去一毫间”表达了什么? A. 情感的极端变化 B. 情感的微妙变化 C. 情感的固定不变 D. 情感的强烈对比

  2. “治乱不同体,山川无两般”中的“治乱”指的是什么? A. 政治的稳定与动荡 B. 个人的健康与疾病 C. 自然的和谐与破坏 D. 社会的繁荣与衰败

  3. 诗中“斜阳入凭栏”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清晨的阳光 B. 正午的阳光 C. 黄昏的阳光 D. 夜晚的月光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登高》对比,邵雍的诗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而杜甫的诗则更多表现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忧国忧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包括邵雍的文学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