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盗蹠人肝常自饱,首阳薇蕨向来饥。
谁能著意知许事,且为元长食蛤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那些掠夺他人之物的人,心里永远是饱满的,而那些本该得到赐予的植物却常常饥饿。谁能真正理解这种事情的深意呢?不如让元长(指的是诗人朋友)吃点蛤蜊来消遣一下。
注释:
- 盗蹠:意指那些盗取他人财物的人,常用来指责贪婪与不义。
- 首阳:原指首阳山,传说中有一种名为薇蕨的植物,象征着不幸的处境。
- 著意:关注、留心的意思。
- 许事:指的是某些事情,暗指道德与人情的复杂。
- 元长:用作对朋友的称呼,可能是黄庭坚的知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在诗词创作中,常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其作品风格以豪放、自然见长,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生活经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黄庭坚与友人交往之际,借古诗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感慨与对世态人情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社会不公与人们内心贪婪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黄庭坚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开头两句通过对比,揭示了贪婪与贫困的对立:那些盗取他人所拥有的贪婪者,虽然内心充盈,但却与自然的法则相悖;而那些本应受到馈赠的植物,却因缺乏关照而常常处于饥饿状态。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本质,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则带有一丝调侃的意味,通过对“元长”的提及,仿佛在轻松地缓解前面的沉重主题。以“食蛤蜊”作为消遣,似乎在暗含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乐观的态度,既是对朋友的关心,也是对生活的调侃。
整首诗在语言上精练而富有韵味,情感上深邃而不失幽默,展现了黄庭坚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盗蹠人肝常自饱:揭示了贪婪者的内心状态,他们的饱满是以他人痛苦为代价的。
- 首阳薇蕨向来饥:与前句形成对比,表现出不幸者的苦难,暗示社会底层的无奈与悲哀。
- 谁能著意知许事:发问,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无奈和对人情冷暖的思考。
- 且为元长食蛤蜊:以轻松的口吻结束,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调侃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贪婪者与贫困者的强烈对比,突显社会不公。
- 反问:引发读者思考,增加诗的深度。
- 隐喻:用“食蛤蜊”象征生活的轻松与消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人性与社会现象的观察,表达了对贪婪与不公的批判,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调侃与乐观态度,反映出深邃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盗蹠:象征贪婪与不义,反映人性阴暗的一面。
- 首阳薇蕨:象征被遗忘与贫困,体现社会底层的挣扎。
- 蛤蜊:象征生活中的小确幸,带有调侃与调和的意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盗蹠”指的是什么人? A. 贤人
B. 贪婪者
C. 难民
D. 学者 -
“谁能著意知许事”中的“著意”是什么意思? A. 关心
B. 忘记
C. 学习
D. 反对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悲伤
B. 轻松
C. 愤怒
D. 失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充满豪情与乐观。
- 杜甫《春望》:通过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表现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用自然意象反映人心,展现幽静的生活哲学。
- 白居易《琵琶行》:通过音乐与故事,描绘人间苦乐,情感深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三百首》
- 《中国文学史》
以上是对《戏赠世弼用前韵》的全面解读与分析,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