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洞门题陈氏丹台诗》

时间: 2025-01-01 15:08:01

鸡头西畔洞门开,陈氏丹升劫仞台。

魅鬼昔年诚誓否?

至今犹说鬼肩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鸡头西畔洞门开,陈氏丹升劫仞台。
魅鬼昔年诚誓否?至今犹说鬼肩栽。

白话文翻译:

鸡头山的西边,洞门打开了,
陈氏的丹台升起了,仿佛在经历劫难。
那些妖魅鬼怪从前的誓言是否可信?
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在谈论鬼的肩头。

注释:

  • 鸡头:指鸡头山,地名。
  • 洞门:山洞的入口。
  • 陈氏丹台:传说中陈氏炼丹的地方。
  • 劫仞台:可能指炼丹所遭遇的劫难。
  • 魅鬼:指妖邪的鬼魅。
  • 诚誓:真诚的誓言。
  • 鬼肩栽:可能指关于鬼的传说仍在流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少岳,唐代著名政治家和诗人。以其高洁的品德和才华受到尊重,曾任宰相,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写于张九龄游览鸡头山一带时,结合当地的神话传说,表达对陈氏丹台的敬仰与对往昔的反思。

诗歌鉴赏:

《游洞门题陈氏丹台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鸡头山的自然景观和陈氏炼丹的历史传说。开头的“鸡头西畔洞门开”便为整首诗奠定了一个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洞门的打开象征着通往神秘世界的入口,而“陈氏丹升劫仞台”则将人带入了一个关于炼丹与劫难的历史背景,使人联想到古代道教文化中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与艰辛。

接下来的两句“魅鬼昔年诚誓否?至今犹说鬼肩栽”则引发了对历史的追问与反思。诗人以“魅鬼”的形象,隐喻了那些过往的承诺与信仰,质疑其真实性。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邃思考,以及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鸡头西畔洞门开”: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树林和山峦交错的美景。
    • “陈氏丹升劫仞台”:描述了历史人物的追求与努力,暗示了人类对长生与真理的追求。
    • “魅鬼昔年诚誓否?”:对过去的怀疑与思考,揭示了人心的复杂与变化。
    • “至今犹说鬼肩栽”:历史的延续与传说的流传,反映了人们对过去的追忆与关注。
  •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前后对仗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用“魅鬼”象征人们对往事的迷思与对真相的追求。
    • 象征:洞门和丹台象征着人类的追求与探索,传达出一种人文关怀。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叙述与反思交织,表达了对历史的追问、对人类追求长生的不懈努力以及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鸡头: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洞门:象征着未知与神秘的未来。
  • 丹台:象征着长生不老的追求与人类的理想。
  • 魅鬼:象征过往的承诺与人心的险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鸡头西畔洞门开”中的“鸡头”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山峰
    B. 河流
    C. 鸡头山
    D. 城市

  2. “陈氏丹升劫仞台”中提到的“丹”指的是什么? A. 武器
    B. 炼丹
    C. 诗歌
    D. 食物

  3. 诗中提到的“魅鬼”是指什么? A. 神明
    B. 鬼怪
    C. 动物
    D. 人类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张九龄《游洞门题陈氏丹台诗》与李白《庐山谣》在表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上有相似之处,但张九龄更注重历史反思,李白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九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