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 其十一》

时间: 2025-01-17 09:44:44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遇十二首 其十一
作者:张九龄 〔唐代〕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白话文翻译

我对异乡的回忆,仿佛在朦胧的云雾中。
因为这一点,我目光所及却无法相遇,心中所钟情的却是那些遥不可及之物。
只想要依附于高飞的鸟儿,怎敢试图攀附飞龙。
至于精致的事物没有感受到相遇的愉悦,心中充满了悲伤惋惜。
归来时敲打着寂寞的心扉,人们的愿望又岂能随天意而变化。

注释

字词注释

  • 异乡:指离开故乡的地方。
  • :思念,回忆。
  • 宛在:仿佛在。
  • 溶溶:形容云雾的轻柔状态。
  • 目不觏:目光无法相遇。
  • 心所钟:心中所倾慕的事物。
  • 附高鸟:想要依附在高飞的鸟儿上。
  • 攀飞龙:攀附于飞龙,象征高大的理想或目标。
  • :精致的事物。
  • 感遇:与人或事物的相遇。
  • 悲惋:悲伤且惋惜。
  • 扣寂寞:敲击寂寞的心情。
  • 人愿天岂从:人的愿望怎能随天意而变化。

典故解析

  • 高鸟与飞龙:常用来象征志向和理想的高远,古代诗歌中常用鸟与龙象征不同的理想与追求。
  • 寂寞:古代诗词中常常用以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外界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少沧,唐代著名政治家和诗人,宰相,参与多项政治改革。其诗作多描写人生感悟与哲理,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感遇》系列诗作是张九龄在经历政治波折、身处异乡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流露出对孤独和寂寞的深切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异乡”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开头两句描绘了在朦胧云雾中思念故乡的情景,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对高鸟与飞龙的比喻,表现了他对理想和目标的渴望,但又隐含着对自身能力的自知,表达了对于追求高远理想的无奈。

后面的两句则转向了内心的悲伤与惆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在意境上更加深邃,诗人对“感遇”一词的思考,突显了他对人生际遇的反思。最后一句“人愿天岂从”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叹息,提醒人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要面对现实的残酷和孤独。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在深刻的哲理中又不失情感的真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有异乡忆:诗人表达了对于异乡的思念之情。
  • 宛在云溶溶:将思念的感觉比作朦胧的云,形象而生动。
  • 凭此目不觏:虽有思念,但目光却无法触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要之心所钟:强调内心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
  • 但欲附高鸟:表示渴望依附于更高的理想。
  • 安敢攀飞龙:自嘲自谦,表明自己不敢追求过于高远的目标。
  • 至精无感遇:即便是精致的事物,未能带来感动。
  • 悲惋填心胸:内心的悲伤与惋惜填满了胸膛。
  • 归来扣寂寞:归来后,依然感到孤独。
  • 人愿天岂从:感慨人的愿望往往无法如愿以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高鸟”“飞龙”,用来象征理想的高远与追求。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均衡,音韵和谐。
  • 拟人:表达心情时,将内心情感具象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思考,以及在面对孤独时的无奈与悲伤。对高理想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深刻的哲理与人性的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异乡: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象征着虚幻与飘渺的情感。
  • 高鸟:象征着追求自由与理想。
  • 飞龙:象征着高远的目标与理想。
  • 寂寞:象征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 其十一》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爱情的渴望
    C. 对理想的追求
    D. 对人生的哲理

  2. 诗中“高鸟”与“飞龙”分别象征什么?
    A. 自由与高远理想
    B. 家乡与异乡
    C. 爱情与友情
    D. 现实与梦想

  3. 诗人最后一句“人愿天岂从”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理想的坚定信念
    B. 对现实的无奈与叹息
    C. 对未来的希望
    D. 对他人的期许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对理想与远方的追求。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对自由与人生的渴望。

诗词对比

  • 张九龄的《感遇》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但张九龄更为内敛,李白则表现得更加豪放。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对现实困境的反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唐代诗人研究》
  3.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4. 《张九龄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