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二十二 汪元量 〔宋代〕
一半淮江半浙江,怒潮日夜自相撞。 扬州昨夜军书至,说道淮安未肯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淮江与浙江交汇处的壮阔景象,以及战事紧张的氛围。诗中提到,淮江与浙江各占一半,汹涌的潮水日夜相互撞击。昨夜从扬州传来的军书提到,淮安地区尚未投降。
注释:
- 淮江:指淮河。
- 浙江:指钱塘江。
- 怒潮:形容潮水汹涌澎湃。
- 军书:军事文书,指战报或军令。
- 淮安: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末期诗人。他以诗名世,其诗多写景抒情,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国家动荡,战事频繁。 创作背景: 此诗反映了南宋末年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通过描绘淮江与浙江的壮阔景象,隐喻国家的动荡不安。同时,通过提及扬州的军书,暗示了战事的紧张和未解的局势。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淮江与浙江交汇处的壮阔景象,以及战事紧张的氛围。首句“一半淮江半浙江”,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两大水系的交汇,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次句“怒潮日夜自相撞”,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潮水以生命力,形象地表现了潮水的汹涌澎湃。后两句通过提及扬州的军书,将自然景象与战事情景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既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又透露出时代的忧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半淮江半浙江”: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淮江与浙江两大水系的交汇,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 “怒潮日夜自相撞”: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潮水以生命力,形象地表现了潮水的汹涌澎湃。
- “扬州昨夜军书至”:通过提及扬州的军书,将自然景象与战事情景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说道淮安未肯降”:直接点明战事的紧张和未解的局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修辞手法:
- 对比:首句通过对比淮江与浙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 拟人:次句通过拟人手法,赋予潮水以生命力,形象地表现了潮水的汹涌澎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战事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时代动荡的忧虑。
意象分析:
- 淮江与浙江:象征国家的两大水系,交汇处形成壮阔景象。
- 怒潮:象征国家的动荡不安,日夜相互撞击,隐喻战事的紧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淮江”和“浙江”分别指什么? A. 淮河和钱塘江 B. 长江和黄河 C. 珠江和松花江 答案:A
-
诗中“怒潮日夜自相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军书”是指什么? A. 军事文书 B. 普通书信 C. 历史文献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描绘赤壁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 杜甫《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战乱的忧虑。
诗词对比: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二十二》:两者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时代动荡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汪元量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汪元量诗歌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