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霁与张长治伯仲集城隅次长治韵》
时间: 2025-01-16 21:31: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飘砧飞柝戍营秋,坐里閒听说潞州。
孤镜满城池水洗,明河千尺傍人流。
笑论昨夕能漂瓦,醉唤红裙缓下楼。
自古阴晴谁料得,莫辞连夜典鹴裘。
白话文翻译:
在戍楼的秋夜里,听到锤声和鼓声飘荡,坐在这里悠闲地聊起潞州的事。
孤独的明镜映照着满城的池水,长长的明河在旁流淌。
我们笑谈昨夜能漂浮的瓦片,醉酒中呼唤红裙慢慢下楼。
自古以来,阴晴变化谁能预料,别拒绝连夜借来鹴裘。
注释:
- 飘砧: 砧是打击乐器,指戍楼中打鼓的声音。
- 飞柝: 柝是戍楼的警报器,表示戍楼上警报声传来。
- 潞州: 旧称潞安,今山西长治市一带。
- 孤镜: 这里指的是水面如镜的景象,表明秋天的宁静。
- 明河: 明亮的河流,象征着清澈的水流。
- 漂瓦: 指的是昨夜的雨水使瓦片漂浮,反映了天气的变化。
- 鹴裘: 鹴是一种鸟,指代水鸟的羽毛,借指借来的外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长,号青藤,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和戏剧家。他的诗风奔放,充满个性,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明代,诗人当时身处戍楼,观察秋夜的宁静,表达了对潞州的思念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感慨。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幽默的对话,反映出诗人的生活情趣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秋日的气息与人情的温暖,通过对戍楼的描绘,徐渭展现了秋夜的平静与思索。开篇的“飘砧飞柝”通过声音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戍楼的氛围,而“坐里閒听说潞州”则带出一种闲适的心境,表现出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与对故乡的思念。
接下来的描写中,孤镜和明河的意象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如梦似幻的画面感,水面如镜的意象不仅反映了外界的宁静,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澄明与平和。通过“笑论昨夕能漂瓦”的轻松对话,诗人展示了自己对生活的幽默态度,而“醉唤红裙缓下楼”则引发了对青春与美好的回忆。最后的“自古阴晴谁料得,莫辞连夜典鹴裘”则升华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对生活无常的感悟,也流露出一种淡然处世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飘砧飞柝戍营秋: 描述了戍楼的秋夜,声音的传达让人感受到一种戍守的氛围。
- 坐里閒听说潞州: 表达诗人悠闲地坐着,听朋友谈论潞州的趣事,隐含对故乡的思念。
- 孤镜满城池水洗: 水面如镜,反映出宁静的城市与秋天的景色。
- 明河千尺傍人流: 明亮的河流在城市旁流淌,增添了秋夜的美感。
- 笑论昨夕能漂瓦: 轻松的谈论中透露出对自然现象的调侃。
- 醉唤红裙缓下楼: 渴望与美好事物的相遇,展现了人性的温暖。
- 自古阴晴谁料得: 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 莫辞连夜典鹴裘: 鼓励朋友借用外衣,不必顾虑世俗的看法。
修辞手法:
- 比喻: “孤镜”比喻平静的水面,象征内心的宁静。
- 对仗: 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夸张: “漂瓦”夸张了雨后的情景,增加了诗的趣味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戍楼秋夜的宁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潞州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哲理思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幽默与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 砧与柝: 代表戍守的声音,营造了紧张与平静的对比。
- 孤镜: 象征宁静与清澈,反映诗人内心的澄明。
- 明河: 自然的流动感,象征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红裙: 代表青春与美好,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潞州”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山西长治
- B. 北京
- C. 浙江
-
诗中“孤镜满城池水洗”所描绘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忧伤
- B. 宁静
- C. 烦躁
-
“自古阴晴谁料得”表达了对生活的什么看法?
- A. 一成不变
- B. 无常与变化
- C. 永恒不变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了夜晚的水面与思乡之情,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述说了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为沉重,体现了不同诗人对相似主题的不同处理。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徐渭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