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白话文翻译:
眼中的时事纷纷扰扰,我在寒窗下夜不能寐。
亲人各在他乡不同的县城,今年究竟是何年呢?
枯槐树上蚂蚁稀少,秋水旁蛙声自天边传来。
何处的青山将我与尘世隔绝,想在一座小庵中送走浮华的心情。
注释:
- 时事:指当下的事情和新闻。
- 拥被:指盖着被子,形容寒冷的夜晚。
- 骨肉:指亲人。
- 异县:不同的县城。
- 衣冠:指衣服和帽子,象征身份和时间。
- 枯槐:枯萎的槐树,象征凋零与孤寂。
- 鸣蛙:蛙鸣声,描绘秋天的气息。
- 华颠:华丽而虚浮的状态。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它通过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引发共鸣,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亲情的深刻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好问(1190-1257),字仲翔,号无闷,金朝诗人,擅长词、诗,尤其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金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身处异乡,思念亲人,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诗歌鉴赏:
《眼中》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折射出诗人深厚的思乡之情与对现实的感慨。开篇“眼中时事亦纷然”便点明了时局的复杂和纷扰,暗示着诗人内心的纷乱与不安。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寒窗下失眠的情景,展现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通过“骨肉他乡各异县”的句子,诗人直白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感叹亲人们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无比惆怅。
后面的意象如“枯槐聚蚁无多地”与“秋水鸣蛙自一天”,运用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表现出诗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思考。最后两句“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则是诗人渴望逃离世俗喧嚣,寻找一处宁静的庵堂,寄托了他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亲情的无尽思念,展现了元好问作为诗人的深邃与细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眼中时事亦纷然”:眼前的事情纷繁复杂。
- “拥被寒窗夜不眠”:在寒冷的窗边,盖着被子,夜里难以入眠。
- “骨肉他乡各异县”:亲人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感到无比孤独。
- “衣冠今日是何年”:今天的衣着和身份又是什么样的年份?
- “枯槐聚蚁无多地”:枯槐树下蚂蚁稀少,象征生命的凋零。
- “秋水鸣蛙自一天”:秋天的水边,蛙声从远处传来,带来一丝凉意。
- “何处青山隔尘土”:何处的青山可以让我远离尘世的喧嚣?
- “一庵吾欲送华颠”:我想在一座小庵中,将浮华的心境送走。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枯槐聚蚁”比喻生命的枯竭)、拟人(“秋水鸣蛙”赋予了蛙声以人的特性)以及对仗(如“衣冠今日是何年”对称鲜明),展示了诗的艺术特点。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思乡、孤独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开,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与对亲情的深深思念。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寒窗:象征孤独和沉思的环境。
- 枯槐:象征生命的无常与衰败。
- 秋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 青山:象征宁静和远离世俗的理想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眼中时事亦纷然”意指: A. 眼前的事情复杂
B. 眼睛看不清楚
C. 时光流逝快
D. 眼中有泪 -
“拥被寒窗夜不眠”中的“拥被”是什么意思? A. 拥有被子
B. 盖着被子
C. 抱着被子
D. 冷的被子 -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孤独与思乡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眼中》,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亲情的直接表达,而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象渲染孤独的心境。
- 《静夜思》则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直接,通过对月的描绘,让思乡情愫更为浓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好问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