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友人游梳妆亭》

时间: 2025-01-01 11:02:08

乘兴兰舟此一亭,望中风月正清泠。

九江水下如眸碧,五老峰悬若髻青。

人世几回嗟短发,云林千古剩高亭。

夜深仙子频来往,无际天风响佩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友人游梳妆亭
作者:卢钦明 〔明代〕
乘兴兰舟此一亭,
望中风月正清泠。
九江水下如眸碧,
五老峰悬若髻青。
人世几回嗟短发,
云林千古剩高亭。
夜深仙子频来往,
无际天风响佩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乘舟游玩到一个梳妆亭的情景。亭子里,月光和清风交织,湖水如同碧眼般清澈,五老峰高耸,宛如女子的青色发髻。人生中几多感慨,短发又何妨,云林间古老的亭子依然屹立。夜深了,仙女频频造访,浩瀚的夜空中,风声如佩环叮当作响。

注释:

  • 兰舟:指的是用兰草制成的小船,象征轻巧、舒适的游船。
  • 清泠:形容清凉、宁静的意境。
  • 九江:指的是江苏的九江,水流清澈如眼眸。
  • 五老峰:五老峰为五座山峰,形似老者,常被视作古老的象征。
  • 短发:指的是人生短暂,感慨时光流逝。
  • 高亭:指的是云林中的高高的亭子,是人们游玩的场所。
  • 仙子:指神仙或女神,寓意美丽的女子。
  • 佩玲:指佩戴的铃铛,形容风声如铃声般悦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钦明,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著作不多。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观,情景交融,风格清新脱俗,富有画面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清凉的夜晚,诗人与友人游玩时所作。诗歌中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同友人游梳妆亭》是一首充满清新气息的诗作。全诗通过写景抒情,展现了诗人在美丽自然环境中的闲适和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以“乘兴兰舟此一亭”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对风月和水色的描写,表现出宁静而清澈的夜晚景象,仿佛让人置身于如画的风景中。对于九江水和五老峰的描绘,诗人运用了比喻,水如眼眸,山如髻,使得自然景观更具生动的形象。

“人世几回嗟短发”,此句引发对人生短暂的哲思,诗人感慨时光飞逝,而云林间的高亭则似乎在诉说着亘古不变的美丽与静谧。最后,夜深时的仙子频来往,象征着对梦幻与美好的追求,天风响佩玲的描写则增添了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氛围。这首诗不仅在意象的构建上极具美感,也在情感的流露上深具哲理,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乘兴兰舟此一亭:乘兴而来,搭乘小船来到这个亭子。
  2. 望中风月正清泠:眺望远方,清风与明月映衬,显得格外宁静。
  3. 九江水下如眸碧:九江的水如同碧色眼眸般清澈。
  4. 五老峰悬若髻青:五老峰高悬,像是青色的发髻,增添了自然的灵动。
  5. 人世几回嗟短发:人生中多少次感叹短发(时光短暂)。
  6. 云林千古剩高亭:云林中这高亭屹立千古,见证了无数的变迁。
  7. 夜深仙子频来往:夜深时,仙女频繁造访,增添了神秘色彩。
  8. 无际天风响佩玲:无边的天风中,铃声叮当,宛如梦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比作“眸碧”,山比作“髻青”,形象生动。
  • 拟人:仙子“频来往”,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如“风月”和“清泠”。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美丽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和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兰舟:象征轻松愉快的生活状态。
  • 风月:代表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九江水:象征清澈与纯净。
  • 五老峰:象征古老与坚韧。
  • 高亭:象征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 仙子:象征梦幻与美好愿景。
  • 佩玲:象征自然声音的和谐与韵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兰舟”是指:
    A. 一种船
    B. 一种花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饮品

  2. 诗中“九江水下如眸碧”中的“眸”意指:
    A. 眼睛
    B. 水面
    C. 石头
    D. 风景

  3. “人世几回嗟短发”表达的是:
    A. 对人生长久的感慨
    B. 对短暂人生的感慨
    C. 对发型的思考
    D. 对时间的珍惜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绘月夜情景,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同样是对自然的描绘,但更加强调人生的无奈与悲壮。
  • 《早发白帝城》(李白):同样写景,但更注重于旅途的急迫感与壮丽。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