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时间: 2025-01-06 14:23:20

远岫数堆苍玉髻。

平湖千顷碧琉璃。

笙歌催我上船时。

载月有如浮玉鉴,采莲还复拥燕脂。

更于何处觅瑶池。

意思解释

浣溪沙

作者: 史浩 〔宋代〕

原文展示:

远岫数堆苍玉髻。
平湖千顷碧琉璃。
笙歌催我上船时。
载月有如浮玉鉴,
采莲还复拥燕脂。
更于何处觅瑶池。

白话文翻译:

远处的山峦像几束青色的玉髻般耸立,
广阔的湖面如同碧绿的琉璃。
笙歌声催促我登船的时刻。
月光映照着水面,宛如漂浮的玉镜,
采莲归来时又沉醉于红色的脂粉。
我还能在何处寻找那仙境瑶池呢?

注释:

  • 远岫: 远处的山峦。
  • 苍玉髻: 形容山峰的颜色和形态,像青色的玉发髻。
  • 平湖千顷: 广阔的湖面。
  • 笙歌催我: 笙乐和歌声催促着我。
  • 载月: 托着月亮的意思,形容水面波光粼粼。
  • 浮玉鉴: 比喻水面如同浮动的玉镜。
  • 燕脂: 这里指美好的女子的红妆。
  • 瑶池: 传说中的仙境,代表理想的美好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字君复,号渔隐,宋代词人。他以词风清丽、情感细腻而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浣溪沙》成诗于宋代,正值国家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常游览湖畔,感受自然之美,借景抒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是一首典型的宋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心灵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诗的开头描绘了远处的山峦和广阔的湖面,色彩鲜明,意象生动,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世界。山峦如玉髻,湖面如琉璃,展现了自然的纯净与和谐美。接着,笙歌声的出现,使得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交融,诗人被音乐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想要乘船而去,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向往。

接下来的“载月有如浮玉鉴”,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照射在水面上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受。最后一句“更于何处觅瑶池”,则是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似乎在询问,何处才是理想的归宿。

整首词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美的赞颂,又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出宋代词人的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远岫数堆苍玉髻”:远处山峦如同青玉髻般美丽,象征着自然的壮丽。
    • “平湖千顷碧琉璃”:湖面如碧绿的琉璃,展现出湖水的清澈与广阔。
    • “笙歌催我上船时”:音乐声催促着诗人登船,渲染出轻快的氛围。
    • “载月有如浮玉鉴”:水面如同浮动的玉镜,营造出梦幻般的意境。
    • “采莲还复拥燕脂”:采莲归来时沉醉于美的妆容,象征着生活的温馨和美好。
    • “更于何处觅瑶池”:对理想境地的追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 “苍玉髻”、 “浮玉鉴”等比喻丰富了意象。
    • 对仗: 词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笙歌催促,赋予音乐以情感。
  • 主题思想: 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远岫: 象征远方的理想与宁静。
  • 平湖: 代表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 笙歌: 传递出欢乐的情感与生活的乐趣。
  • 月光: 象征美好与理想的光辉。
  • 瑶池: 代表理想的美好境地和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远岫”指的是什么? A. 远处的山峦
    B. 近处的河流
    C. 黄昏的天空
    D. 星星的光辉

  2. “载月有如浮玉鉴”中“浮玉鉴”是指什么? A. 诗人的心情
    B. 水面如镜的景象
    C. 远处的山影
    D. 船的样子

  3. 诗人对“瑶池”的追寻象征着什么? A. 对财富的渴望
    B.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C. 对名声的追逐
    D. 对权力的追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清照的《如梦令》
  2.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史浩的《浣溪沙》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史浩更侧重于壮丽的景色,而李清照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和内心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宋代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史浩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