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裴令公南庄绝句》

时间: 2025-01-01 15:28:33

陶庐僻陋那堪比,谢墅幽微不足攀。

何似嵩峰三十六,长随申甫作家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裴令公南庄绝句
白居易 〔唐代〕

陶庐僻陋那堪比,
谢墅幽微不足攀。
何似嵩峰三十六,
长随申甫作家山。

白话文翻译:

这陶渊明的居所虽偏僻简陋,却无法与我相比;
那谢家的别墅虽幽静微小,也不足以让我羡慕。
比起嵩山的三十六座高峰,
我宁愿长久随同申甫在家山之中。

注释:

  • 陶庐:指陶渊明的居所,象征隐逸生活。
  • 裴令公:指裴度,唐代官员,因其隐居生活而著称。
  • 谢墅:指谢家别墅,代表秀丽的园林居所。
  • 嵩峰三十六:嵩山的三十六座高峰,形容其雄伟壮丽。
  • 申甫:指申屠的一个人名,作者用以代指隐居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倡导“诗歌应为人民所用”的理念。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平易近人,善于描绘民生,具有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隐居于南庄时,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名山大川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繁华的淡漠。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和谢家别墅的描绘,表现了白居易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繁华的超然态度。诗的开头以陶庐和谢墅引入,前者虽偏僻简陋,却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代表了理想的隐居生活;而后者则是富贵人家的享乐之所,然而在白居易看来,这样的生活并不值得羡慕。接下来的两句则将视野放大,提到嵩山的壮丽,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渴望:宁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追求那种高远的精神境界,而不是沉溺于物质的繁华。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淡泊明志,白居易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他对名利的超脱与对自然的向往。诗句简练而富有哲理,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美感,也蕴含了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陶庐僻陋那堪比”:陶渊明的隐居小屋虽偏僻简陋,却让人心生向往。
  • “谢墅幽微不足攀”:谢家的别墅虽然幽静小巧,但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吸引力。
  • “何似嵩峰三十六”:与嵩山的三十六座高峰相比,前两者显得微不足道。
  • “长随申甫作家山”:愿意长久与申甫一起在家山隐居,追求自由与宁静。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陶庐和谢墅的对比,突出隐逸生活的价值。
  • 比喻:将隐居生活与自然的壮丽相联系,表现出对自然美的向往。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超脱,强调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陶庐:象征隐逸与自然的和谐。
  • 谢墅:代表富贵与世俗的享乐。
  • 嵩峰:象征壮丽的自然景观,代表人内心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隐士是谁?
    A. 陶渊明
    B. 李白
    C. 杜甫

  2. 白居易更向往哪种生活?
    A. 富贵生活
    B. 隐逸生活
    C. 仕途生活

  3. 诗中提到的名山是哪座?
    A. 泰山
    B. 嵩山
    C. 华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隐逸生活的诗作。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与隐居的和谐美。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陶渊明的隐居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陶渊明更强调个人的内心世界,而白居易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了对自然的赞美,反映了对世俗的反思与逃避。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