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镜喜老》
时间: 2025-01-04 10:50: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
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
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
而我独微笑,此意何人知。
笑罢仍命酒,掩镜捋白髭。
尔辈且安坐,从容听我词。
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
生若苟可恋,老即生多时。
不老即须夭,不夭即须衰。
晚衰胜早夭,此理决不疑。
古人亦有言,浮生七十稀。
我今欠六岁,多幸或庶几。
倘得及此限,何羡荣启期。
当喜不当叹,更倾酒一卮。
白话文翻译
今天我在明镜前照自己,鬓角的胡须已经全白。
我今年六十四岁,怎么能不衰老呢?
亲人们为我年老而感叹,相互对视,唏嘘不已。
而我却独自微笑,这种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呢?
笑过之后我继续饮酒,掩住镜子,抚摸白色的胡须。
你们就安心坐着,悠闲地听我说话吧。
生活若觉得不值得留恋,老了又有什么可悲的呢?
如果生活值得留恋,那么老了也意味着活得更久。
不老就必须夭折,不夭折就必然衰老。
晚年的衰老胜过早夭,这个道理我一点都不怀疑。
古人也说过,浮生七十年极为稀少。
我现在还差六年,或许还算幸运。
如果我能活到这个年纪,何必羡慕荣华富贵的时光呢?
应当欢喜而不是叹息,再多倒一杯酒吧。
注释
- 须鬓:指的是鬓角的胡须。
- 衰羸:衰老而瘦弱。
- 微笑:表示乐观。
- 浮生七十稀:古人认为,人生七十年已经很少见。
- 倾酒一卮:指的是再倒一杯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闻名。其诗歌风格丰富多样,既有政治讽刺,也有生活琐事的感悟。
创作背景
《览镜喜老》创作于白居易晚年,诗人面临衰老之际,思考人生的意义及老年生活的态度。诗中表现了对老年的坦然与接受,体现了白居易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览镜喜老》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自我反思,表达了对衰老的释然和乐观态度。全诗以“览镜”开篇,展示了老年的身体变化,接着提及亲属对自己老去的关心,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然而,诗人在这一切之中选择了微笑和饮酒,表现出他对老年的积极态度。
诗中反复提及的“老”,并非单纯的悲哀,而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诗人通过“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的哲思,强调了生活的珍贵与无常。衰老与生存的辩证关系在诗中得到了深刻探讨,白居易以理性的思考来面对生命的最终归宿,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通过对古人言论的引用,白居易在诗中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表现出对人生短暂的理解与接受。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最后通过“再倾酒一卮”这一动作得到了升华,既是对生命的庆祝,也是对老年生活的自我解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今天照镜子,发现自己的胡须已经全白。
- 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我六十四岁了,怎么能不衰老呢?
- 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亲人们为我老去而感到惋惜,互相叹息。
- 而我独微笑,此意何人知:而我却独自微笑,这种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呢?
- 笑罢仍命酒,掩镜捋白髭:笑过后继续饮酒,掩住镜子,抚摸白须。
- 尔辈且安坐,从容听我词:你们就安心坐着,悠闲地听我说吧。
- 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生活若觉得不值得留恋,老了又有什么可悲的呢?
- 生若苟可恋,老即生多时:如果生活值得留恋,那么老了也意味着活得更久。
- 不老即须夭,不夭即须衰:不老就必须夭折,不夭折就必然衰老。
- 晚衰胜早夭,此理决不疑:晚年的衰老胜过早夭,这个道理我一点都不怀疑。
- 古人亦有言,浮生七十稀:古人也说过,浮生七十年极为稀少。
- 我今欠六岁,多幸或庶几:我现在还差六年,或许还算幸运。
- 倘得及此限,何羡荣启期:如果我能活到这个年纪,何必羡慕荣华富贵的时光呢?
- 当喜不当叹,更倾酒一卮:应当欢喜而不是叹息,再多倒一杯酒吧。
修辞手法
- 对比:对比老年与年轻,衰老与生存的关系。
- 反问:通过反问加强论点,如“老亦何足悲”。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衰老的接受与乐观的态度,强调生活的珍贵与自然,提倡对生命的庆祝而非惋惜,传递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镜子:象征自我反思与认知。
- 酒:象征享受生活与欢庆。
- 白须: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在诗中几岁时照镜子?
A. 60岁
B. 64岁
C. 70岁 -
诗中提到的“浮生七十稀”意味着什么?
A. 人生很长
B. 人生很短
C. 人生没有意义 -
白居易对老年生活的态度是?
A. 悲观
B. 乐观
C. 无所谓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白居易的《览镜喜老》更为平和与深刻,前者强调豪情与及时行乐,而后者则展现了对生命的理性思考。两者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性特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