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秀峰阳岑,亭亭出众林。
春光杂凤影,秋月弄圭阴。
高映龙门迥,双依玉井深。
不因将入爨,谁谓作鸣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株独特美丽的桐树,它矗立在高峰之上,亭亭玉立,超出众多的树林。春天的阳光洒在树影上,像凤鸟飞舞,秋天的月光映照着树影,仿佛在玩弄着圆形的月亮。桐树高耸入云,映照着遥远的龙门,双双依偎的桐树在深邃的玉井旁显得格外迷人。即使没有人把它的木材用来做炊具,谁能说它不值得被弹奏成美妙的琴声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孤秀:孤独而秀丽。
- 亭亭:形容树木高而直立。
- 凤影:指春天的阳光下,树影如同凤凰在飞舞。
- 弄圭阴:形容秋月的影子在树下摇曳。
- 龙门:山高而险,象征着高远的境界。
- 爨:古代指灶,用于烹饪。
- 鸣琴:指弹奏乐器,象征美妙的音乐。
典故解析:
- 龙门:在中国文化中,龙门常用来比喻高难的境界,象征着追求卓越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峤(约 772—842),字廷秀,号岘山,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与七言诗,尤其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唐代,正值盛世,社会政治相对稳定,文人雅士常常以诗歌抒发情感,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峤的《桐》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优美诗篇。诗中以桐树为主线,展现了它在春秋季节的不同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桐树的赞美。孤独而秀丽的桐树,像一位出众的女子,屹立在众多树木之中,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春光中,桐树的影子如同凤鸟翩然起舞,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而秋月下,圆月的影子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美。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桐树的独特之美,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命的思考。最后一句“不因将入爨,谁谓作鸣琴”,更是将桐树的价值提升,让我们思考自然的意义与人类的感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孤秀峰阳岑:桐树孤独而秀美,屹立在高峰之上。
- 亭亭出众林:它高高在上,超越了周围的树木。
- 春光杂凤影:春天的阳光洒落在桐树上,树影如同飞舞的凤鸟。
- 秋月弄圭阴:秋天的月光映照,树影摇曳,宛如圆月在玩耍。
- 高映龙门迥:桐树高耸,映照着遥远的龙门山。
- 双依玉井深:两棵桐树依偎在深邃的玉井旁。
- 不因将入爨:即使它不被用作烹饪的材料。
- 谁谓作鸣琴:谁又能说它不值得弹奏成美妙的音乐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桐树比作出众的女子,生动形象。
- 拟人:春光和秋月似乎在与桐树互动,增添了生命感。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体现了唐诗的对仗工整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强调了桐树在自然界中独特的地位,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桐树:象征高洁和坚韧,代表了独立与美丽。
- 春光:象征生命的勃发与希望。
- 秋月:象征宁静与成熟。
- 龙门:象征追求卓越的高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峤的《桐》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一棵桐树
- B. 一座山
- C. 春天的景色
- D. 一位女子
-
诗中提到的“凤影”是指什么?
- A. 鸟
- B. 树影
- C. 月光
- D. 风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桐树的无奈
- B. 对桐树的赞美
- C. 对生活的困惑
- D. 对时间的感慨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竹里馆》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李峤的《桐》与王维的《竹里馆》都是描绘自然美的作品,但《桐》更强调桐树的独特性,而《竹里馆》则通过竹子展示隐逸生活的宁静。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各有千秋,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不同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峤诗文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