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时间: 2025-01-06 15:53:23

叶飞愁别惊寒怯。

怯寒惊别愁飞叶。

流水送行舟。

舟行送水流。

乱鸦归树晚。

晚树归鸦乱。

樽酒对销魂,魂销对酒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作者: 沈宜修 〔明代〕

叶飞愁别惊寒怯。
怯寒惊别愁飞叶。
流水送行舟。
舟行送水流。
乱鸦归树晚。
晚树归鸦乱。
樽酒对销魂,
魂销对酒樽。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树叶随风飘飞,愁苦的离别让人感到惊惧和寒意。
在这寒冷的天气中,离别的愁绪更是让人心慌意乱。
流水陪伴着行舟,船只驶动,水流也在跟随。
傍晚时分,杂乱的乌鸦归巢,树木在黄昏中显得更加杂乱。
面对酒樽,心灵的忧伤慢慢溶解,灵魂在酒中得到了释放。


注释:

字词注释:

  • 叶飞: 树叶在风中飘飞,传达一种离别的意象。
  • 愁别: 离别的忧愁。
  • 惊寒怯: 惊惧与寒冷的感觉。
  • 流水送行舟: 水流伴随着行舟,形成一种流动的意象。
  • 乱鸦: 乌鸦归巢时的混乱场面。
  • 樽酒: 酒樽,象征欢聚与离愁。
  • 销魂: 心灵深处的忧伤和失落。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的典故,但通过自然现象(如流水、乌鸦)表现情感,常见于古典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宜修,明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写离情别绪,风格细腻,情感真挚。他的作品常融入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离别之际,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离愁与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感氛围。


诗歌鉴赏:

《菩萨蛮》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词作,沈宜修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离别时的愁苦心情。开篇的“叶飞愁别惊寒怯”,即以飞舞的树叶引入离别的主题,愁苦的情绪与寒冷的季节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一种凄凉的氛围。这种意象的运用,不仅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反映了大自然的变化与人心的共鸣。

在接下来的“流水送行舟”和“舟行送水流”中,诗人通过流水与行舟的关系,象征着离别的无奈与流逝的时光。水流的不断向前流动,与行舟的离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所失去事物的留恋与无奈。

“乱鸦归树晚”则通过傍晚时分的乌鸦归巢,营造出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氛围,暗示着离别所带来的孤独感。最后以“樽酒对销魂”结束,展现了对酒的依赖与寄托,酒在此成为消愁解忧的象征,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复杂态度。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情感的表达也极为细腻,展现了沈宜修对人生苦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叶飞愁别惊寒怯: 飘飞的叶子引发愁苦,寒冷令离别的感觉更加突出。
  • 怯寒惊别愁飞叶: 反复的意象,强调了因寒冷与离别而产生的恐惧感。
  • 流水送行舟: 水流与行舟的相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离别的必然。
  • 舟行送水流: 船行的同时,水流也在向前,暗示着离别的无法挽回。
  • 乱鸦归树晚: 傍晚的乌鸦归巢,传达了自然界的宁静与人心的孤寂。
  • 晚树归鸦乱: 夕阳下树影斑斓,乌鸦的归来更加突显了混乱与孤独。
  • 樽酒对销魂: 酒樽成为解愁的对象,象征着对过往的思念。
  • 魂销对酒樽: 灵魂在酒中得以释放,体现了对逝去的怀念与释怀。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自然景象比喻内心情感,如“流水送行舟”象征离别。
  • 拟人: 使自然元素如流水、乌鸦等具有人性特征,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晚树归鸦乱”与“乱鸦归树晚”。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对情感与自然的双重依恋,反映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离别与思念,象征生命的脆弱。
  • 流水: 时间的流逝,象征生命的无常。
  • 乌鸦: 归宿与孤独,象征着对家的思念。
  • 酒樽: 释怀与孤独,象征对过去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菩萨蛮》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沈宜修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流水送行舟”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描写
    B) 离别的无奈
    C) 对未来的展望
    D) 友情的珍贵

  3. “樽酒对销魂”中的“樽酒”象征什么?
    A) 快乐
    B) 释怀与思念
    C) 离愁
    D) 未来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 屈原,表达离愁与对理想的追求。
  • 《红楼梦》中的诗词: 描述复杂的情感与离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沈宜修的《菩萨蛮》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对酒的豪情。两者在表达离别情感时,各有千秋,前者更显沉郁,后者则显洒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沈宜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