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路旁厢板乌椑树。
树椑乌板厢旁路。
寻处甚阴阴。
阴阴甚处寻。
缕丝千点雨。
雨点千丝缕。
何若别情多。
多情别若何。
白话文翻译:
路边有一棵黑色的椑树,
椑树旁边是小路。
找的地方满是阴凉。
阴凉的地方我再去寻找。
细雨如丝,洒落千点。
雨点如丝,缠绵千缕。
不如说离别的情感更深。
多情的人离别又能如何?
注释:
- 椑树:一种树木,通常指的是乌桕。
- 阴阴:形容阴凉、阴暗的样子。
- 缕丝:细丝,形容雨水细腻如丝。
- 情多:意指情感深厚。
- 别若何:离别又能怎么样,表示无奈与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毛奇龄(约1620-1688),字子彭,号梅雪,清代诗人、文学家。他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俊逸,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及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时逢社会动荡,诗人常常借景抒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慨与对亲友的思念。
诗歌鉴赏:
《菩萨蛮 其十七 访所欢作》展现了毛奇龄深厚的情感与精湛的艺术表现。诗中以椑树和小路为背景,描绘出一个充满阴凉和细雨的场景,意象清晰,情感细腻。
诗的开头通过“路旁厢板乌椑树”引入,乌椑树的存在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情感的寄托。树旁的小路象征着寻觅与探索,暗示诗人对心灵归属的渴望。接着“寻处甚阴阴,阴阴甚处寻”重复的句式,表现出一种无尽的追寻与徘徊,仿佛在探寻一处能够安放情感的阴凉之地。
“缕丝千点雨,雨点千丝缕”则通过细腻的雨景,构建出一种雨中情愫的氛围,细雨如丝,既是自然的描绘,也是内心感情的流露,表现出一种轻柔而愁苦的情感。
最后两句“何若别情多,多情别若何”更是点明了诗的主题,离别带来的愁苦与情感的深厚交织在一起,发人深省。此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丰富多彩,情感上深刻动人,展现了毛奇龄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路旁厢板乌椑树: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场景,乌椑树的存在引发读者对景物的遐想。
- 树椑乌板厢旁路:强调树与路的关系,使得场景更加生动。
- 寻处甚阴阴:表达对阴凉之处的渴望,暗示内心的寻找。
- 阴阴甚处寻:重复强调了寻求阴凉的心情,加深了情感的深度。
- 缕丝千点雨:细雨如丝,营造出一种柔和而细腻的意境。
- 雨点千丝缕:雨水的细腻与诗人情感的缠绵形成呼应。
- 何若别情多:引入离别的主题,感情愈加复杂。
- 多情别若何:无奈之情流露,体现深沉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水比作缕丝,增强了视觉和触觉的感受。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手法,如“缕丝千点雨,雨点千丝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反复的句式,深化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反映了对离别的惆怅与对美好情感的珍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椑树:象征稳重与坚韧。
- 阴凉:代表内心的安宁与寄托。
- 细雨:象征柔情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椑树”主要象征什么?
- A. 稳重
- B. 轻盈
- C. 迷惘
- D. 纷扰
-
“缕丝千点雨”中的“丝”指代什么?
- A. 细雨
- B. 细腻的情感
- C. 记忆
- D. 思念
-
诗中反复出现的“阴阴”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快乐
- B. 忧伤
- C. 迷茫
- D. 冷漠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毛奇龄的《菩萨蛮》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离别的愁苦,但毛奇龄更倾向于描绘自然景象作为情感的寄托,而李清照则更注重对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毛奇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