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岐
作者: 叶璧华 〔清代〕
窗涵烟水茫茫白。
筠帘卷起如钩月。
残梦忆庐陵。
书灯冷画屏。
乱虫吟四壁。
旅客愁应绝。
独自倚栏干。
宵深风露寒。
白话文翻译
窗外的烟水茫茫一片白色。
竹帘卷起,宛如钩状的明月。
残存的梦境让我想起庐陵。
书灯下,冷冷的画屏静静伫立。
四面墙壁上,虫鸣声乱作一团。
旅客的愁苦应该是绝望的。
我独自倚靠在栏杆上。
夜深了,风中带着寒露的冷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窗涵:窗外的景象。
- 筠帘:竹制的窗帘。
- 庐陵:古地名,指今江西省的庐山一带。
- 书灯:读书用的灯。
- 画屏:用来隔断空间的屏风,通常有画作装饰。
- 乱虫:指四周的虫鸣声。
- 旅客:指诗人自己,身处异地的旅人。
- 倚栏干:倚靠在栏杆上,表达一种闲适或孤独的状态。
- 宵深:夜晚已深。
- 风露寒:深夜的风和露水都显得寒冷。
典故解析
“庐陵”提及的地域,常与诗人的故乡或情感的寄托相关,常用来代表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璧华(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因其作品多描绘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色而受到推崇。其诗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旅途中,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菩萨蛮 岐》是一首描写孤独和思乡之情的词作。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旅人在夜深人静时的内心世界。开篇以“窗涵烟水茫茫白”引入,描绘出窗外朦胧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又寂静的氛围。这种氛围让人不禁联想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接下来的“筠帘卷起如钩月”一语,既是对窗外景象的描述,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期盼。钩月所带来的意象,仿佛是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残梦忆庐陵”则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庐陵作为个人记忆的载体,承载着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诗人通过对书灯和画屏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在异乡孤独的景象,冷清的灯光与画屏,仿佛都在映衬着他内心的冷寂。
“乱虫吟四壁”则以自然的声音来映衬诗人的心境,虫鸣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突兀,表达了旅人在异乡的无奈与愁苦。而最后两句“独自倚栏干,宵深风露寒”则将孤独感推向高潮,诗人在深夜中感受到的寒冷,不仅是自然的冷,更是内心孤独的体现。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与在异乡的孤独,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窗涵烟水茫茫白:描绘了窗外的朦胧景象,给人一种迷离的感觉。
- 筠帘卷起如钩月:竹帘卷起,似乎勾起了月亮,表现出一种柔和的美感。
- 残梦忆庐陵:残存的梦中唤起了对故乡庐陵的思念。
- 书灯冷画屏:孤独的灯下,画屏静静地伫立,传达了冷清和孤独的气氛。
- 乱虫吟四壁:虫鸣声在四壁回响,增添了夜的寂静与孤单。
- 旅客愁应绝:旅途中的忧愁似乎达到了绝境。
- 独自倚栏干:独自一人倚靠在栏杆上,展现了诗人的孤独。
- 宵深风露寒:深夜的寒风和露水,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寒冷和内心的冷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筠帘卷起如钩月”,将竹帘与月亮相提并论,展现出柔美的意象。
- 拟人:虫鸣声被赋予了“乱”的特点,表现出诗人对环境的敏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书灯冷画屏”与“宵深风露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在异乡的孤独感,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清代文人对人生苦短、孤独无依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水:象征着迷茫,暗示内心的困惑与孤独。
- 钩月:代表柔美和渴望,暗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庐陵:寄托着思乡之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 书灯:象征学习与思考,同时体现孤独感。
- 乱虫:自然的声音,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筠帘卷起如钩月”中“钩月”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自然现象
B. 一种美好的意象
C. 诗人的孤独 -
诗中提到的“庐陵”是指哪里?
A. 诗人的故乡
B. 一座山
C. 一种情感 -
诗人通过哪些细节表现孤独感?
A. 书灯冷画屏
B. 旅客愁应绝
C. 以上都是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这两首诗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思乡之情,但其情感更加直接和强烈。
- 《春望》:虽为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仍有对环境和内心孤独的深刻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叶璧华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