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张子容进士赴举
作者: 孟浩然 〔唐代〕
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
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
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
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阳光照耀着山峦,渐渐消逝,我在柴门外送别朋友。
心中惆怅,野外的离别,让我感到不舍,热情地叮嘱他在岔路口的言语。
在茂密的树林中我可以稍作休息,乔木却在风中翻飞。
不要让山谷的风来嘲讽我,必须让友谊永存。
注释:
字词注释:
- 夕曛:傍晚日落的时分。
- 柴门:用木柴制成的门,象征简朴的生活。
- 惆怅:忧伤、失落的情感。
- 岐路:分岔的道路,象征人生的选择与分离。
- 茂林:繁茂的树林,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谷风:山谷中的风,常常是清凉的,但这里用作对比,带有嘲讽意味。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岐路”可以与古人对人生选择的哲学思考相联系,常用来象征人生的不同选择与命运的分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字浩然,号阮亭,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生于盛唐,性情洒脱,喜爱自然,常与友人游山玩水,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孟浩然的友人张子容参加进士考试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不舍。唐代的科举制度使得许多士人纷纷参加考试,诗中蕴含着对友人前程的期许与对离别的惆怅。
诗歌鉴赏:
《送张子容进士赴举》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度的送别诗。开头两句通过夕阳西下的意象,描绘出一个宁静而略显伤感的送别场景。诗人用“夕曛山照灭”来渲染即将离别的氛围,山的轮廓在夕阳中逐渐消失,象征着友人的离去与不再相见的惆怅。
接下来的“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则把诗人的情感进一步深化,展现了他对朋友的关心与祝福。在即将分离的时刻,诗人不仅感到不舍,还认真叮嘱友人,要在分岔路口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期望。
“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茂密的树林让人感到安逸,然而“乔木尔飞翻”又暗示着风的变幻无常,象征着人生道路的不可预测。
最后一句“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则是对友谊的坚守与期望。诗人希望友人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坚守友谊,并不被外界的嘲讽所动摇,这一情感在整个诗中形成了一个温暖而感人的结尾。
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既有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示了孟浩然作为诗人的高超技艺与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夕曛山照灭:描绘了夕阳下的山景,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来临。
- 送客出柴门:表达了诗人亲自为友人送别的情感,显示出友谊的珍贵。
- 惆怅野中别:情感的转折,表现出对离别的无奈与悲伤。
- 殷勤岐路言:叮嘱友人在选择道路时要谨慎,这里体现了对友人的关心。
- 茂林予偃息: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出放松的状态,但同时也有思考的意味。
- 乔木尔飞翻:暗示生活的不确定性,象征着变化和动荡。
- 无使谷风诮:表达了对友谊的坚定与不屈,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
- 须令友道存:期望友谊能够长存,体现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修辞手法:
- 比喻:夕曛和山的结合,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谷风”赋予了情感,使自然界与人类情感相连。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以及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思考。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流露,使得离别的场景更加动人,深刻地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温情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曛: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柴门:象征朴素的生活与真挚的情感。
- 茂林:象征安宁与自然的美好。
- 谷风:象征无常与外界的挑战。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既自然又富有哲理的送别场景,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岐路”代表什么? A. 友人的选择
B. 自然景象
C. 生活的无常
D. 诗人的忧愁 -
“夕曛山照灭”中的“夕曛”意指什么? A. 早晨的阳光
B. 黄昏时分
C. 昼夜交替
D. 星光闪烁 -
诗中提到的“谷风”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柔和
B. 友谊的长存
C. 人生的挑战
D. 生命的希望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送友人》
- 杜甫《赠花卿》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现了送别的情感,但更多地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反映思乡之情。
- 李白的《送友人》则以豪放的情感和壮丽的意象,展现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憧憬。
这两首诗在主题上与《送张子容进士赴举》相似,但在情感表达与艺术手法上各有千秋,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诗歌体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孟浩然诗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以上资料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孟浩然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