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裴起居西亭留题(一作留赠)》

时间: 2025-01-17 10:39:48

艳歌能起关山恨,红烛偏凝寒塞情。

况是池塘风雨夜,不堪丝管尽离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裴起居西亭留题(一作留赠) 武元衡 〔唐代〕 艳歌能起关山恨,红烛偏凝寒塞情。 况是池塘风雨夜,不堪丝管尽离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艳丽的歌声能够唤起边关山川的哀愁,红烛偏偏凝聚了寒冷边塞的情感。更何况是在池塘边风雨交加的夜晚,怎能忍受丝竹管弦奏出的全是离别的哀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艳歌:指艳丽的歌声。
  • 关山恨:指边关山川的哀愁。
  • 红烛:红色的蜡烛,常用来象征温暖或喜庆,但在这里象征边塞的寒冷和孤寂。
  • 寒塞情:指寒冷边塞的情感。
  • 池塘风雨夜:指池塘边风雨交加的夜晚。
  • 丝管:指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音乐。
  • 离声:指离别的音乐或歌声。

典故解析:

  • 无明显典故,主要是通过意象和情感表达边塞的孤寂和离别的哀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武元衡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边塞生活和政治抱负。这首诗是他在边塞任职期间,应裴起居之邀而作,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离别的哀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武元衡在边塞任职期间,应裴起居之邀而作,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离别的哀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艳丽的歌声和红烛的意象,表达了边塞的孤寂和离别的哀愁。诗中的“艳歌能起关山恨”一句,用艳丽的歌声唤起边关山川的哀愁,形象生动。而“红烛偏凝寒塞情”则通过红烛的意象,表达了边塞的寒冷和孤寂。后两句“况是池塘风雨夜,不堪丝管尽离声”则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哀愁,通过风雨交加的夜晚和丝竹管弦的离声,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艳歌能起关山恨”:艳丽的歌声能够唤起边关山川的哀愁,表达了边塞的孤寂和离别的哀愁。
  • “红烛偏凝寒塞情”:红烛偏偏凝聚了寒冷边塞的情感,通过红烛的意象,表达了边塞的寒冷和孤寂。
  • “况是池塘风雨夜”:更何况是在池塘边风雨交加的夜晚,加深了离别的哀愁。
  • “不堪丝管尽离声”:怎能忍受丝竹管弦奏出的全是离别的哀声,通过丝竹管弦的离声,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艳丽的歌声和红烛的意象,比喻边塞的孤寂和离别的哀愁。
  • 拟人:红烛“偏凝”寒塞情,赋予红烛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艳歌”对“红烛”,“关山恨”对“寒塞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边塞的孤寂和离别的哀愁。通过艳丽的歌声、红烛的意象、风雨交加的夜晚和丝竹管弦的离声,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离别的哀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艳歌:艳丽的歌声,象征边塞的孤寂和离别的哀愁。
  • 红烛:红色的蜡烛,象征边塞的寒冷和孤寂。
  • 池塘风雨夜:池塘边风雨交加的夜晚,加深了离别的哀愁。
  • 丝管:丝竹管弦乐器,象征离别的音乐或歌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艳歌”指的是什么? A. 艳丽的歌声 B. 艳丽的舞蹈 C. 艳丽的服饰 D. 艳丽的风景

  2. 诗中的“红烛”象征什么? A. 温暖和喜庆 B. 寒冷和孤寂 C. 光明和希望 D. 黑暗和恐惧

  3. 诗中的“丝管”指的是什么? A. 丝竹管弦乐器 B. 丝绸和管子 C. 丝线和管子 D. 丝线和竹子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边塞的孤寂和战士的豪情。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登高望远的豪情和对边塞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武元衡的这首诗都表达了边塞的孤寂和离别的哀愁,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表达了战士的豪情。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武元衡的这首诗都表达了边塞的思念,但王之涣的诗更多地表达了登高望远的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唐代所有诗人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唐诗三百首》:精选了唐代三百首著名诗作,是学习唐代诗歌的经典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