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蜀士李八百,穴居吴山阴。
默坐但形语,从者纷如林。
其後有李宽,鸡鹄非同音。
口耳固多伪,识真要在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位名叫李八百的蜀地士人,他隐居在吴山的阴面。李八百静静地坐着,虽然不说话,但他的形态和气质却能传达出许多思想,跟随他的人像森林一样密集。后来又出现了一个李宽,他与李八百的气质是截然不同的。人们的口耳传播很多都是虚假的,真正的理解要在内心深处。
注释
- 蜀士:指的是蜀地的士人,特指读书人。
- 李八百:是诗中虚构的人物,代表隐士。
- 穴居:指的是居住在山洞里,象征隐居的生活。
- 默坐:安静地坐着。
- 形语:形态与言语,这里指的是通过外在表现传达内心思想。
- 李宽:另一个士人,表明不同于李八百的风格。
- 鸡鹄非同音:比喻两者之间的差异,鸡与鹄的鸣叫不同,象征着不同的思想或风范。
- 口耳固多伪:指的是通过口耳相传的信息往往不真实。
- 识真要在心:真正的理解和认识应该在内心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词等成就斐然,尤其以豪放的词风和深刻的诗歌见长。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政治上的起伏影响了他的创作,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和陶读《山海经》》是苏轼在隐居生活中写的一首诗,反映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性与真理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包含丰富的神话故事和地理知识,苏轼借此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尊重和对当代士人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隐士李八百为主角,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真理的探讨。诗中通过对比李八百与李宽,揭示出不同士人的气质和生命观。李八百的默坐体现了内心的宁静与深邃,而李宽则被描绘成一个更为浮躁的形象,象征着世俗的纷扰。诗歌中“口耳固多伪,识真要在心”的句子尤为深刻,苏轼在此指出了人们往往受到表象的误导,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应深入内心去思考和感悟。全诗意境深远,既展示了隐士的孤独与高洁,又引发读者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蜀士李八百,穴居吴山阴:介绍主角李八百,他是蜀地的士人,隐居生活在吴山的阴面,暗示他远离尘世的喧嚣。
- 默坐但形语:李八百静坐不语,但他的形态和气质能够表达思想,强调内心的智慧。
- 从者纷如林:跟随他的人如同森林般密集,表明他的思想吸引了很多追随者。
- 其後有李宽:引入另一个士人李宽,暗示不同的价值观。
- 鸡鹄非同音:比喻两者之间的不同,强调李宽与李八百的气质差异。
- 口耳固多伪,识真要在心:警示人们对流言的警惕,真正的理解需要内心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李八百与李宽的对比,突出隐士的高洁与世俗的浮华。
- 比喻:用“鸡鹄非同音”来形象化两者的不同,生动形象。
- 象征:李八百象征着隐士的智慧,李宽则代表着世俗的误解。
主题思想
全诗传达了对内心智慧的追求,强调真实的理解与认知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内心的思考与感悟。隐逸生活的宁静与对人性真理的探索,是诗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李八百:象征隐士、高洁的士人。
- 吴山阴:隐居的环境,代表远离尘世的宁静。
- 从者如林:象征思想的影响力,众多追随者表明其智慧的吸引力。
- 鸡鹄:比喻不同的思想或风格,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八百的隐居生活象征着什么? A. 世俗的繁华
B. 内心的宁静
C. 追求权利
D. 对他人的依赖 -
“口耳固多伪,识真要在心”这句话的意思是? A. 真实的智慧来自外界
B. 口耳相传的信息往往不真实
C. 内心的感悟不重要
D. 只有他人才能理解真理 -
李宽与李八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 居住环境
B. 生活态度
C. 追随者的数量
D. 他们的名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描绘隐逸生活的理想。
- 王维《山居秋暝》:对自然与隐居生活的赞美。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作品对比:
- 苏轼的诗多描绘人性与内心的思考,李白则更多表现豪情与壮志。两者风格迥异,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个人追求。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强调对生命的豪放态度,而苏轼则在《和陶读《山海经》》中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苏轼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古典文学通论》:对中国古典文学及其发展有全面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