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道元帅师宗感时及陡溯山俟刀寨入贡次韵二诗送归关戍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1:29: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群蛮连岁閧滇中,陡溯山前喜挂弓。
万里筹边频却虏,半生忧国早成翁。
塞垣烽火方无警,幕府文书已上功。
奏赋归来五云阁,汉庭不独数严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滇中与边疆蛮族斗争的背景,诗人站在陡溯山前,欣然挂起弓箭。长久以来,诗人为了保家卫国,策划了无数次抵御敌人的计划,然而,半生的忧虑使得他早已变得苍老。如今边境的烽火已然平息,朝廷的文书上也记录了他的功绩。他高兴地返回五云阁,感叹汉朝的朝廷并非仅仅会记住严厉的功臣。
注释
- 群蛮:指的是周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指在云南一带的蛮族。
- 陡溯山:指的是高耸入云的山,可能是特指某个地名。
- 挂弓:指的是准备武器,象征着战斗的准备。
- 万里筹边:指的是远途筹划边防的事务。
- 塞垣:边疆防御的城墙。
- 烽火:古代警报的信号,指战争的迹象。
- 幕府:指的是官府、朝廷。
- 五云阁:可能是作者的官署或居所。
- 汉庭:指汉朝的朝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翥,元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反映边疆生活与国事之忧,风格质朴而富有豪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代,正值政局动荡,边疆民族冲突频繁,诗人以个人经历寄情于诗,表现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诗歌鉴赏
张翥的这首诗在形式上遵循了古典诗歌的严谨结构,但在内容上却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诗中描绘了边疆的战争与和平,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责任感。开头的“群蛮连岁”便暗示了长时间以来的战斗与不安,而“陡溯山前喜挂弓”则表达了诗人对战斗的准备与期待,显示出一种积极的态度。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万里筹边频却虏,半生忧国早成翁”,不仅是对战争的感慨,更是对个人命运的思索。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增添了诗歌的深度,使人感受到诗人心中复杂的情感。
最后,诗人回归五云阁,似乎带着一丝安慰,虽然经历了风雨,但朝廷仍然认可他的贡献。这种结尾既是对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望,表现出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群蛮连岁閧滇中:描述了在云南地区与蛮族长年累月的冲突。
- 陡溯山前喜挂弓:站在陡溯山前,准备迎接挑战,表现出战斗的决心。
- 万里筹边频却虏:长途跋涉,频繁地策划边防事务以抵御敌人。
- 半生忧国早成翁:忧国忧民使他早已苍老,体现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 塞垣烽火方无警:边防警报已平息,表明战争暂时结束。
- 幕府文书已上功:官府文书上记载了他的功绩,得到了认可。
- 奏赋归来五云阁:归来后奏乐欢庆,表达了内心的欢愉。
- 汉庭不独数严终:汉朝并非只会记住功臣,还会记住忠诚之士。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用“挂弓”象征准备迎战。
- 排比:通过多重句式强调诗人的经历和感受,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诗歌传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责任感,展现了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的交织,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功臣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蛮:象征着边疆的动荡与不安。
- 弓:象征着战斗与勇敢。
- 烽火:象征着战争的警示与紧张局势。
- 五云阁:象征着归属与安宁的地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何地挂弓?
- A. 云南
- B. 陡溯山前
- C. 五云阁
-
诗中提到的“万里筹边”指的是什么?
- A. 旅行
- B. 策划边防事务
- C. 读书
-
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感慨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厌倦
- B. 对国家的忧虑
- C. 对个人成就的自豪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张翥与李白的作品都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故国的怀念,但张翥更侧重于边防的责任,而李白则更多表达个人的洒脱与自由。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张翥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