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忆江南
作者: 陈逸云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匡庐好,陡望叠三泉。
翠石悬波飞絮雪,
飘云垂练落珠渊。
静听若鸣弦。
白话文翻译:
匡庐山真美,远望去可见三泉叠嶂。
翠绿的石头在波峰上飞舞着如同雪花,
飘动的云彩像垂下的丝带落入珠泉。
静静地倾听,仿佛有弦乐在鸣奏。
注释:
- 匡庐: 指匡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 陡望: 形容远望时的陡峭感。
- 叠三泉: 三泉可能是指三个相连的泉水,形容山水叠峦。
- 翠石: 形容石头的颜色,青翠欲滴。
- 飞絮雪: 比喻在水面上飞舞的白色花瓣。
- 飘云: 形容云彩轻盈飘动。
- 垂练: 指下垂的丝绸,形容云彩柔软如丝。
- 珠渊: 珠一般的深潭。
- 鸣弦: 比喻乐器发出的声音,形容静听如乐。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匡庐”作为名山,历史上常与文人墨客的游历有关,引申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逸云,近现代诗人,生于动荡的历史时期,以描绘自然、抒发个人情感见长,作品多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态度的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陈逸云对匡庐山的游览时,受山水之美启发,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恬淡与宁静。
诗歌鉴赏:
《忆江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优美的意象,展现了匡庐山的独特魅力。诗的开头,作者以“匡庐好”直接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随后通过“陡望叠三泉”引入景物,展现出层次分明的山水画面。翠绿的石头与飞舞的雪花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清新而美丽的视觉享受。
在意象的构建上,诗人运用“飘云垂练”和“落珠渊”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轻盈而梦幻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最后一句“静听若鸣弦”更是将自然的声音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传达出一种和谐与宁静的感受。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令人心向往之。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匡庐好,陡望叠三泉。”: 诗人赞美匡庐山,并以远望的方式描绘其层叠的美景。
- “翠石悬波飞絮雪,”: 描述石头如同翠绿的翡翠,湖面上的水波轻轻飞舞,像雪花一样。
- “飘云垂练落珠渊。”: 形容飘动的云彩如丝带般垂落,落入深潭。
- “静听若鸣弦。”: 通过静听自然的声音,仿佛听到乐器的鸣奏,传达出一种宁静的美好。
-
修辞手法:
- 比喻: “飞絮雪”比喻水面上飘落的花瓣。
- 拟人: “静听若鸣弦”将自然声音与音乐联系,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 诗中多个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匡庐: 象征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
- 翠石: 代表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 飞絮雪: 轻盈、柔美的象征,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飘云垂练: 代表自由与无拘束的精神状态。
- 珠渊: 象征深藏的宁静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是哪个?
- A) 泰山
- B) 匡庐
- C) 黄山
- D) 嵩山
-
“静听若鸣弦”中的“鸣弦”寓意是什么?
- A) 自然的声音
- B) 人声
- C) 机器的声音
- D) 风的声音
-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反思
- B) 对自然的赞美与内心的追求
- C) 对历史的叹息
- D) 对爱情的向往
答案:
- B) 匡庐
- A) 自然的声音
- B) 对自然的赞美与内心的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与陈逸云的《忆江南》均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李白的诗更显豪放气势,而陈逸云则显得细腻柔和,表达了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作品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