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携镵去,不异到淇园。
出土便能藏雉子,
疗饥馋想嚼龙孙。
拚少竹千根。
白话文翻译:
携带铲子去,不比去淇园的游玩。
挖出来的东西便能藏住野鸡,
为了满足饥饿的欲望想要咀嚼龙的孙子。
拼尽全力去寻找少量的竹子。
注释:
- 携镵:携带铲子。镵是一种工具,用于挖掘或耕作。
- 淇园:指淇水边的园子,淇水是古代著名的河流,风景秀丽,常作为游玩之地。
- 雉子:野鸡,常用作食材。
- 龙孙:指龙的后代,古代传说中的神物,象征着美味或珍贵的食物。
- 拚(拼):用尽全力、竭尽所能。
典故解析:
淇园是古人常游玩的地方,代表着美好、悠闲的生活。龙孙则是中国文化中神秘而美好的象征,常与美食相联系。诗中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震,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情趣,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动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忆江南·初夏九咏》系列作品,意在表达诗人在初夏时节对江南美景的怀念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人们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于江南初夏的细腻观察与感受。开头“携镵去,不异到淇园”,诗人用“携镵”这个动词,立刻把读者带入一种生动的场景中,仿佛自己也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与自然亲密接触。接着,诗中提到“出土便能藏雉子”,让人想象到大自然的丰饶和生命的活力,展示了江南的自然资源丰富。
而“疗饥馋想嚼龙孙”一句,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对美食的渴望,突显了诗人对于自然馈赠的感激之情。结尾“拚少竹千根”,则暗示了诗人对竹子的珍惜与向往,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与坚韧,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清代诗人的生活哲学与对自然的敬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携镵去,不异到淇园:用铲子去挖掘,和去游玩淇园没有区别,暗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出土便能藏雉子:挖掘出土壤,可以藏住野鸡,象征着自然的丰盈与生机。
- 疗饥馋想嚼龙孙:因为饥饿而想要品尝美味,表明对自然馈赠的渴望。
- 拚少竹千根:拼尽全力去寻找竹子,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资源比作美好的食物,表现诗人与自然的关系。
- 夸张:通过“疗饥馋想嚼龙孙”,夸大了对美食的渴望,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句结构整齐,展现了古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自然风光的热爱,对生活的珍惜,以及对自然馈赠的感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镵:象征着劳动与创造。
- 淇园:自然的美好象征。
- 雉子和龙孙:分别代表了自然的生机与珍贵的美味。
- 竹子: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携镵去,不异到淇园”中的“携镵”指的是: A. 带着食物
B. 带着铲子
C. 带着书籍
D. 带着花朵 -
诗中提到的“龙孙”象征: A. 龙的后代
B. 竹子
C. 野鸡
D. 自然的美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B. 对江南自然的热爱
C. 对战争的感慨
D. 对古代文化的怀念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南春》:杜甫的作品,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与生机。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诗,展现了江南的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
诗词对比:
- 陆震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风光,但陆震更注重细腻的观察与生活体验,而李白则更加豪放,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赞美。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文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