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榆林镇吊诸忠烈》
时间: 2025-01-01 15:57: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 榆林镇吊诸忠烈
作者: 屈大均 〔明代〕
大黄河万里卷沙来,沙高与城平。
教红城明月,白城积雪,两不分明。
恨绝当年搜套,大举事无成。
长把秦时塞,付与笳声。
最好榆林雄镇,似骆驼横卧,人马皆惊。
更家家飞将,生长有威名。
为黄巾全膏原野,与玉颜三万血花腥。
忠魂在,颐君为厉,莫逐流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了大黄河壮阔的景象,沙土与城池平齐,形成了难以分辨的景致。诗人对当年的战斗感到惋惜,回忆起过去的努力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古代的塞外风光在笳声中重现。诗中提到榆林镇的雄伟,像骆驼横卧,令人惊叹。镇子里的将领家家户户都有威名,曾经的黄巾军在这片原野上留下了鲜血与屈辱。忠魂依然在,劝诫后人不要追逐流萤般的虚幻。
注释
- 万里卷沙:形容黄河水势浩大,沙土随水流而来。
- 教红城明月,白城积雪:指红色的城墙在明月下显得明亮,白色的城墙像积雪一样。
- 恨绝当年搜套:对过去的搜捕行动感到无奈和遗憾。
- 长把秦时塞,付与笳声:把古代边塞的情景与笳声结合,表达对历史的追忆。
- 黄巾全膏原野:指黄巾军的起义及其带来的血腥战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屈大均,明代诗人,生于明末,政治上有所建树,但在文学上更以诗词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社会现实,情感深厚,语言生动。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明代,正值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以榆林镇为背景,表达对忠烈之士的缅怀及对历史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从壮阔的自然景观入手,逐步引入历史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开篇描绘了大黄河的壮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随后,通过对榆林镇的描写,展示了这里的历史底蕴与英雄气概。诗中对“黄巾军”的提及,既是对过去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英雄气节的赞颂,显示出诗人对忠烈之士的敬仰。
通过对比“红城明月”和“白城积雪”的意象,诗人表达了历史的模糊与难以分辨,恰如那段割席断交的岁月,令人惋惜。诗的最后部分,提到忠魂依然在,强调了历史的延续与对后人的警醒,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黄河万里卷沙来:描绘黄河的壮阔,表现出其汹涌澎湃的气势。
- 沙高与城平:形容沙土的高度与城池持平,暗示自然的力量。
- 教红城明月,白城积雪,两不分明: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红与白之间的模糊。
- 恨绝当年搜套,大举事无成: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感到无奈。
- 长把秦时塞,付与笳声:借古喻今,历史的声音依然在耳边。
- 最好榆林雄镇,似骆驼横卧,人马皆惊:榆林镇的雄伟与气势震撼人心。
- 更家家飞将,生长有威名:描述了镇上将领的英勇与威名。
- 为黄巾全膏原野,与玉颜三万血花腥:提到黄巾军的血腥历史,勾起对战争的回忆。
- 忠魂在,颐君为厉,莫逐流萤:劝诫后人要铭记忠魂,不要追逐虚幻的事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榆林镇比作“骆驼”,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词的句式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意象:自然与历史交融,构成丰富的意象系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忠烈之士的敬仰,同时也警示后人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河:象征着浩大与不屈的精神。
- 红城与白城:代表着历史的辉煌与沉重。
- 榆林镇:象征着英雄气概与历史的延续。
- 忠魂:指不屈的精神与历史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屈大均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黄巾军”指的是哪一场历史事件? A. 三国演义
B. 黄巾起义
C. 明清之战
D. 辛亥革命 -
诗中“沙高与城平”表现了什么? A. 自然的力量
B. 人的渺小
C. 战争的后果
D. 历史的模糊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浪淘沙·大江东去》: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屈大均的《八声甘州》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均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英雄的赞美,但屈大均更多地关注了对忠魂的追忆,而李白则强调了豪情与饮酒的快意。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