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迥出江山上,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山峰高耸入云,与周围的江山相对而立;山岸上松树的颜色在寒冷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石头之间的浪花四处飞溅。远处的天际参差不齐,似乎与晴朗的霞光交融在一起。落日的余晖中,船只缓缓驶离,回头望去,远处只剩下沉沉的青霭。
注释:
- 迥:远离,突出。
- 自相对:互相对峙,形成对比。
- 岸映松色寒:岸边的松树在寒冷的环境中显得清冷。
- 石分浪花碎:石头之间浪花飞溅,形象生动。
- 参差:高低不平,形态各异。
- 缥缈:轻薄飘渺,形容云霞的美丽。
- 沉青霭:沉重而清淡的雾霭,描绘了远处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史上被誉为“诗仙”。他的一生游历广泛,作品以豪放、奔放著称,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壮丽山川的结合。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李白游历天门山时,李白的诗歌常常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李白的《天门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天门山的壮观景色。诗的开头“迥出江山上,双峰自相对”,以“迥”字突出了天门山的高耸,形成了与周围江山的鲜明对比。紧接着,岸边的松树在寒冷的气候中显得清晰可见,展示出一种苍翠而生动的意象,给人以清新而寒冷的感觉。
“石分浪花碎”,则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山石与浪花的交融,展现了自然力量的美丽与动感。李白在诗中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哲思:舟行落日之际,回首望去,沉青霭中似乎蕴含着时间的流逝与身心的追求。这种情感在诗的最后两句中得以升华,既有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体现了李白深邃的思想境界和感情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迥出江山上”——突出天门山的高耸,强调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 “双峰自相对”——描绘双山对峙的景象,增强视觉冲击力。
- “岸映松色寒”——通过色彩表现寒冷的氛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 “石分浪花碎”——生动刻画浪花四溅的动态画面。
- “参差远天际”——描绘远处山峰的轮廓,表现自然的壮丽。
- “缥缈晴霞外”——把美丽的云霞与山的景象结合,形成和谐的画面。
- “落日舟去遥”——落日与船只的结合,体现时间的流逝。
- “回首沉青霭”——情感的升华,表现对过去的回忆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心相结合,增强诗意。
- 对仗:如“双峰自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松色寒”、“浪花碎”等意象,传达情感与氛围。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出一种超然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峰:象征着对立与和谐。
- 松色:代表坚韧与清冷,体现自然的力量。
- 浪花:象征生命的动感与活力。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青霭:代表回忆与思考的沉重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白的《天门山》主要描绘的是哪个自然景观? A. 湖泊
B. 山峰
C. 河流
D. 平原 -
诗中提到的“岸映松色寒”所传达的意境是什么? A. 温暖
B. 寂静
C. 寒冷
D. 热情 -
“落日舟去遥”表达了对什么的感悟? A. 自然的美
B. 人生的流逝
C. 友情的珍贵
D. 爱情的甜蜜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李白的《天门山》与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壮丽景色,但李白更注重对动态的表现和情感的抒发,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宁静与内心的和谐。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示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