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山樽二首》

时间: 2025-01-19 19:52:33

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

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馀。

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

惭君垂拂拭,遂忝玳筵居。

拥肿寒山木,嵌空成酒樽。

愧无江海量,偃蹇在君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山樽二首

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
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馀。
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
惭君垂拂拭,遂忝玳筵居。

拥肿寒山木,嵌空成酒樽。
愧无江海量,偃蹇在君门。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段蟠曲的木头没有经过雕饰,只是用斧头随意地劈开。酒樽的形状如同巍峨的山岳,材料是余下的栋梁。外观与金色的酒器并列,内部却盛满了虚空的玉液。惭愧于你为我拂去尘埃,因此我惶恐地坐在华丽的筵席上。

抱着这块寒山之木,空心地做成酒樽。更让我感到羞愧的是,我没有江海般的胸怀,却在你的门前懒散地待着。


注释:

字词注释:

  • 蟠木:盘曲的木头,指形状奇特的木材。
  • 斤斧:斧头,工具。
  • :酒樽,盛酒的器具。
  • 金罍:金色的酒器。
  • 玉醴:玉制的美酒。
  • 玳筵:华丽的筵席,意指奢华的宴会。
  • 偃蹇:懒散、无所事事的样子。

典故解析:

  • 金罍、玉醴:古代饮酒器具和美酒的象征,代表高贵与奢华。
  • 寒山木:可能隐喻普通与平凡的事物,反衬出诗人的自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其豪放的个性和广泛的交游著称,作品风格奔放,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咏山樽二首》是在李白的交游生涯中创作的,诗中表达了他对酒樽的赞美与自谦之情,反映出他对高雅生活的追求与自身不足的自省。


诗歌鉴赏:

《咏山樽二首》展现了李白对酒的深刻感悟与情感的抒发。首联通过对蟠木的描写,暗示了酒樽的天然与质朴,表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艺术追求。李白以“樽成山岳势”将酒樽的伟岸形态与大自然的山岳相联系,展现出酒的壮丽与气派。同时,诗中借用金罍与玉醴的意象,不仅突显了酒的珍贵,也反映出诗人对奢华的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李白表现出一种自谦的情怀。他感到自己在华丽筵席上显得多么渺小与无足轻重,尽管酒樽的外表和内容都显得极其珍贵,但他却感到自己的胸怀有限,难以与江海相比。这种自我反思不仅揭示出李白的谦逊与自省,也加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整首诗以酒为媒介,折射出李白对人生、友情与自我价值的思考,既有豪放的外在表现,又有内心的细腻反思,体现了他独特的诗人气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蟠曲的木头没有经过雕饰,只是随意用斧头劈开,表现出一种自然与随性。

  • 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馀。:酒樽的形状如同巍峨的山,所用的材质是剩余的栋梁,暗示酒樽的伟岸和珍贵。

  • 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外观与金色的酒器并列,内部却盛满了虚空的美酒,反映出外表与内涵的对比。

  • 惭君垂拂拭,遂忝玳筵居。:感到惭愧于朋友为我拂去尘埃,因而在华丽的筵席上感到不安与自卑。

  • 拥肿寒山木,嵌空成酒樽。:抱着这块寒山之木,空心地做成酒樽,表现出对平凡与朴素的自我认同。

  • 愧无江海量,偃蹇在君门。:愧疚于自己没有江海般的胸怀,却懒散地待在朋友的门前,表达出诗人的自省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酒樽比作山岳,强调其雄伟与珍贵。
  • 对仗:诗句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酒樽的描绘,表达了李白对美酒的热爱与对自我的反思,展现了他豪放与自谦并存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蟠木:象征自然与朴素。
  • 金罍:象征奢华与高贵。
  • 玉醴:代表精致与珍稀的美酒。
  • 寒山木:隐喻平凡与简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蟠木”指的是: A. 柔软的木材
    B. 盘曲的木头
    C. 雕刻精致的木器
    D. 高大的树木

  2. 诗人对自己在宴席上的感觉是: A. 自满
    B. 自豪
    C. 自惭形秽
    D. 无所谓

  3. “愧无江海量”中的“江海”象征着: A. 财富
    B. 胸怀
    C. 道德
    D. 友谊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白与王维的作品中都涉及自然与人情,但李白偏向豪放与奔放,王维则更显内敛与沉静。李白的《咏山樽二首》通过酒樽的描绘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自我反思,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通过对兄弟情谊的思念表现出对亲情的深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白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