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虫声已尽菊花干,共立松阴向晚寒。
对酒看山俱惜去,不知斜月下栏干。
白话文翻译:
虫鸣的声音已经消失,菊花也显得枯萎,我们在松树的阴影下,一起感受着傍晚的寒意。面对酒杯,看着山景都感到不舍,不知不觉斜月已经西沉,映照在栏杆上。
注释:
- 虫声:指秋天虫鸣的声音。
- 已尽:已经停止。
- 菊花干:菊花枯萎,暗示时节已晚。
- 共立:一起站在。
- 松阴:松树的阴影。
- 向晚寒:傍晚的寒意。
- 对酒:面对酒杯。
- 看山:观赏山景。
- 俱惜去:都感到惋惜。
- 斜月:倾斜的月亮。
- 下栏干:照在栏杆上。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朱庆馀,唐代诗人,字子钦,生于盛唐时期,以其清新婉丽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情感细腻,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感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和友人一同饮酒,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惆怅,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诗歌鉴赏:
《刘补阙西亭晚宴》是一首极具秋韵和人生哲思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傍晚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瞬间的珍惜。开篇以“虫声已尽菊花干”引入,既呈现了秋天的静谧,也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凋零。此时,诗人和友人共同站在松树的阴影下,感受着晚秋的寒意,显得格外温馨而又略显忧伤。
接着,诗人对酒而歌,凝视着远山,心中充满了不舍。这种惋惜不仅是对美丽山水的留恋,更是对逝去时光的无奈。最后一句“斜月下栏干”则将情景推向高潮,月光斜照,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时光。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虫声已尽菊花干”:秋虫的鸣叫声已经停止,象征着深秋的来临,菊花也逐渐枯萎,暗示生命的无常。
- “共立松阴向晚寒”:诗人与友人共同站在松树的阴影下,感受着傍晚的寒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
- “对酒看山俱惜去”:面对美酒,诗人对山水的观赏也充满了惋惜,表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不知斜月下栏干”:最后一句以斜月照耀栏杆作为结尾,给人以时间流逝的感受,增强了诗的意境。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虫声已尽”与“菊花干”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意象:虫声、菊花、松阴、斜月等意象交织,构建了一个秋天傍晚的静谧场景。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短暂和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惋惜,折射出一种对岁月流逝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虫声:象征秋天的来临与生命的无常。
- 菊花:菊花在秋天盛开,象征生命的坚韧与美丽,却又因时节而枯萎。
- 松阴:松树常青,象征永恒与坚韧。
- 斜月:代表时间的流逝,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声音是什么?
- A. 风声
- B. 鸟鸣
- C. 虫声
- D. 水声
-
诗人和友人在哪里感受寒意?
- A. 河边
- B. 松阴
- C. 山顶
- D. 茶馆
-
“斜月下栏干”指的是什么?
- A. 夕阳
- B. 明月
- C. 满月
- D. 新月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诗词对比:
- 比较朱庆馀的《刘补阙西亭晚宴》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均以月为中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亲友之间感情的思考,但风格上朱庆馀更显婉约细腻,而杜甫则更具豪放与深沉。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