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试晦日与同志昆明池泛舟》

时间: 2024-10-16 23:54:34

故人同泛处,远色望中明。

静见沙痕露,微思月魄生。

周回馀雪在,浩渺暮云平。

戏鸟随兰棹,空波荡石鲸。

劫灰难问理,岛树偶知名。

自省曾追赏,无如此日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人同泛处,远色望中明。
静见沙痕露,微思月魄生。
周回馀雪在,浩渺暮云平。
戏鸟随兰棹,空波荡石鲸。
劫灰难问理,岛树偶知名。
自省曾追赏,无如此日情。

白话文翻译:

老朋友一起划船游玩,远山的色彩在眼中显得明亮。
静静地看到沙滩上的痕迹,微微思索着月亮的影子诞生。
四周依然有残雪,辽阔的暮云显得平静。
戏水的小鸟追随着兰色的船桨,空荡的水面波动着巨石的影子。
经历的灰烬难以追问其中的道理,岛上的树木偶然间让我想起它的名字。
回想曾经的追求和赞赏,今日的情感却无与伦比。

注释:

  • 故人:老朋友,指与作者有深厚交情的人。
  • 泛处:指划船游玩的地方。
  • 月魄:指月亮的影子或光辉。
  • 劫灰:指经历的困苦或磨难的痕迹。
  • 兰棹:指兰花色的桨,形容船桨的颜色。
  • 石鲸:指水中巨石的形状像鲸鱼,形象生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任职于地方官员,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与朋友在昆明池划船游玩之际,正值晦日,表达了对友谊与自然的欣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昆明池为背景,描绘了诗人与故人同舟共泛的情景,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悠然的氛围。首句“故人同泛处”即点明了游玩的对象,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接下来的“远色望中明”,则通过远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开阔的空间感,仿佛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清新明亮的气息。

诗中“静见沙痕露,微思月魄生”两句,转而将目光聚焦于细微之处,展现了诗人观察生活细节的敏锐与沉思。写沙滩上的痕迹,暗示着时间的流逝,月亮的影子则使人联想到孤独与思考。

后面几句“周回馀雪在,浩渺暮云平”描绘了四周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戏鸟随兰棹,空波荡石鲸”则结合了动与静,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最后两句“劫灰难问理,岛树偶知名”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诗人意识到人生的无常与变幻,而“自省曾追赏,无如此日情”则表达了对当前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人同泛处:开篇即引入老友,增添亲切感。
  • 远色望中明:远山色彩明亮,渲染出自然的美景。
  • 静见沙痕露:静谧中发现沙滩痕迹,暗示时间流逝。
  • 微思月魄生:思索月影,隐喻内心的孤独。
  • 周回馀雪在:四周还有残雪,象征过去的痕迹。
  • 浩渺暮云平:描绘平静的暮色,营造和谐感。
  • 戏鸟随兰棹:细节生动,鸟儿嬉戏,与船桨相随。
  • 空波荡石鲸:水面波动,形象生动。
  • 劫灰难问理:人生的困扰与思考。
  • 岛树偶知名:偶然想到的树,象征记忆的闪现。
  • 自省曾追赏:回顾过去的追求。
  • 无如此日情:强调当下的美好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鲸”,形象地描绘景物。
  • 对仗:如“浩渺暮云平”与“空波荡石鲸”,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戏鸟随兰棹”,赋予小鸟生动的形象。

意象分析:

  • 故人:友谊与情感的象征。
  • 沙痕:时间的痕迹,生命的流逝。
  • 月魄:孤独与思考的象征。
  • :过去的回忆与经历。
  • :宁静与和谐的象征。
  • :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 石鲸:自然的力量与生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故人”指的是谁?

    • A. 亲人
    • B. 老朋友
    • C. 陌生人
  2. 诗中提到的“沙痕”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自然的美
    • C. 友谊的珍贵
  3. “戏鸟随兰棹”中的“戏鸟”给人什么印象?

    • A. 安静
    • B. 活泼
    • C. 悲伤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朱庆馀与王维:两位诗人都善于描写自然,朱的诗更具友谊的温暖,而王则更倾向于孤独的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