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崔拾遗赴阙
清貌凌寒玉,朝来拜拾遗。
行承天子诏,去感主人知。
剑佩分班日,风霜独立时。
名高住不得,非与九霄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崔拾遗的人在寒冷的清晨前往朝廷的情景。他的外貌如同寒玉般清丽,今天早上,他恭敬地拜见了我。崔拾遗将受命于天子,去感恩那位知己的主人。剑佩在分班的日子里,风霜中他孤独地站立。虽然他的名声显赫,却不能长久留在高处,这并非与九天之上有约。
注释:
- 清貌:形容人的外貌清秀、洁净。
- 凌寒玉:比喻崔拾遗外表的清丽,像寒冬中的玉一样美丽。
- 拜拾遗:指崔拾遗向诗人行礼。
- 行承天子诏:表示崔拾遗将遵从皇帝的诏命。
- 剑佩:指佩剑和佩饰,象征身份和地位。
- 分班日:代表朝廷上正式分班的日子。
- 风霜独立时:即使身处风霜中,崔拾遗仍然独自屹立。
- 名高住不得:即使名声显赫,也不能长久停留在高位。
- 非与九霄期:不是与天上的星辰有约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庆馀(约759年-约814年),唐代诗人,字子华,号隐逸,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其诗常以清丽、婉约见长,表达对人生、友谊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崔拾遗赴阙的时刻,朱庆馀以此诗送别好友,寄托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同时展现了对名利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崔拾遗的气质和即将踏上的官途。开篇用“清貌凌寒玉”形象地描绘了崔拾遗的外貌,突出了其清秀脱俗的特质,映衬出他在寒冷环境中的独特美感。接下来的“行承天子诏,去感主人知”,则表达了崔拾遗即将接受朝廷命令,去感谢恩主的使命感,同时也暗含了他对权力与责任的承载。
“剑佩分班日,风霜独立时”这一句,展现了身处风霜中的崔拾遗,显得特别孤独和坚韧。这种孤立无援的感觉,反映了在权力游戏中,个人的孤独和无奈。最后两句“名高住不得,非与九霄期”则是对名声与地位的深刻反思,尽管崔拾遗的名声显赫,但他并不能长久停留在高位,似乎在警示世人,荣耀与地位总是短暂的,人生的追求应更为长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貌凌寒玉”:形容崔拾遗的清秀与高洁。
- “朝来拜拾遗”:他早上来向我拜访。
- “行承天子诏”:他将接受皇帝的命令。
- “去感主人知”:去感谢他的知己。
- “剑佩分班日”:象征着高官显贵的日子。
- “风霜独立时”:在恶劣的环境中独自站立。
- “名高住不得”:即使名声高也不能长久。
- “非与九霄期”:与高处的荣耀无缘。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寒玉”比喻崔拾遗的清秀。
- 对仗:如“风霜独立时”与“剑佩分班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崔拾遗的描绘,探讨了名利与人生的哲理,反映了诗人对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玉:象征清高与美丽,暗示崔拾遗的品格。
- 剑佩:象征权力与荣耀,反映朝廷的政治生活。
- 风霜:象征困境与挑战,表现出崔拾遗独立坚韧的性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清貌凌寒玉”指的是谁的外貌? A. 诗人
B. 崔拾遗
C. 天子
答案:B -
“剑佩分班日”中的“剑佩”主要象征什么?
A. 友情
B. 权力与地位
C. 忍耐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非与九霄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望
B. 对名利的无奈
C. 对人生的庆祝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y 王勃
- 《送别》by 王维
诗词对比: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达了友人离别的情感,但其语境更为积极,强调了前途的光明与理想的追求。与朱庆馀的《送崔拾遗赴阙》相比,王勃的作品在离别中透出了一种对未来的憧憬,而朱庆馀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送崔拾遗赴阙》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