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三阁》
时间: 2025-01-06 06:28: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萝羃天堕空翠,迎面风香三十里。曾宫亭亭隔瑶水,碧瓦琼榱五云里。千佛当门无半偈,声闻未解祖师意。遍参踏破青鞋底,前楼后阁玲珑起。闲客那知如许事,东斋听雨烂熳睡。觉来一转聊布施,普请云堂来拟议。
白话文翻译
松树和藤萝交织在一起,青翠的天际仿佛在坠落,迎面而来的风带来三十里外的芬芳。曾经的宫殿高高耸立,隔着瑶池,碧瓦和琼榱在五彩的云层中显得格外美丽。门前有千佛,但没有一句经文,声闻弟子们无法领悟祖师的真意。遍访求道,青鞋的底都被踩破了,前楼后阁玲珑剔透地耸立着。闲游的人又怎能知晓这样的事情,东斋静听雨声,懒懒地沉睡。醒来后只转动一下身子,聊聊布施,普请云堂一起议论。
注释
- 松萝:松树和藤萝,形容山林的景色。
- 偈:佛教的诗句,通常是对某种境界或教义的阐释。
- 声闻:佛教用语,指听闻佛法而修行的人。
- 青鞋:指修行者的鞋,象征踏遍青山绿水。
- 玲珑:形容建筑精致的样子。
- 东斋:诗人居住的地方,指东面的书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辅之,南宋时期的诗人及书法家,以其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描写乡村田园的景色,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天童三阁》作于范成大游览天童寺时,诗中描绘了寺庙的壮丽景色以及他对佛教文化的感悟。此诗不仅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还展现了诗人在求道过程中的思考与反省,反映出南宋士人的精神追求。
诗歌鉴赏
《天童三阁》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佛教意境相结合的诗作。诗人在空灵的自然景色中,感受到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开篇通过“松萝羃天堕空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青翠的山林之间。接着,诗人以“迎面风香三十里”来表现自然的芬芳,展现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美感。
“千佛当门无半偈”一句,直白地揭示了佛教修行的困难与复杂,表现出诗人对宗教的理解与反思。诗人亲身经历求道的艰辛,最终形成了对佛教精髓的独特领悟。结尾部分,诗人回归日常生活,专注于听雨与布施,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在意境上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与佛教之间的深刻联系。范成大的诗作不仅是对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思,给人以启迪和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萝羃天堕空翠:松树和藤萝交织,形成了一幅青翠的画面。
- 迎面风香三十里:迎来的风中带着远方的芳香,传达出一种自然的气息。
- 曾宫亭亭隔瑶水:描绘出高耸的宫殿与瑶池之间的隔阂。
- 碧瓦琼榱五云里:精致的碧瓦和琼榱在五彩缤纷的云中显得格外美丽。
- 千佛当门无半偈:门前有千佛,但没有一句经文,反映出对佛教教义的思考。
- 声闻未解祖师意:声闻弟子们无法领会祖师的真正意图。
- 遍参踏破青鞋底:经历求道的过程,青鞋底被踏破,象征艰辛。
- 前楼后阁玲珑起:前后楼阁的精致与高耸。
- 闲客那知如许事:闲游的人自然无法理解这些道理。
- 东斋听雨烂熳睡:诗人在东斋静听雨声,陶醉于安宁的睡眠中。
- 觉来一转聊布施:醒来后只转动身子,聊聊布施的事情。
- 普请云堂来拟议:邀请大家聚在一起讨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翠的天际仿佛在坠落”,形象地表现出自然的美。
- 对仗:如“前楼后阁玲珑起”,形成了音韵的和谐美感。
- 拟人:如“闲客那知如许事”,赋予客人以人的思维和感知。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哲理的思考。通过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与佛教文化,表达了对人生、对修行的独特理解与反思,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萝:象征着清幽与宁静,代表自然的生机。
- 千佛:象征着佛教文化的深厚和复杂,表达了对宗教的思考。
- 青鞋:象征着求道者的辛苦历程,反映了追求真理的执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千佛”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色
B. 佛教文化
C. 诗人的心情 -
“青鞋底”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生活的舒适
B. 求道的艰辛
C. 自然的美丽 -
诗人在哪个地方静听雨声? A. 西斋
B. 东斋
C. 南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李白《月下独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范成大《天童三阁》与王维《鹿柴》: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但前者更侧重于佛教文化的思考,而后者则更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精选》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