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偕沈濬之饮天长寺昌上人所》
时间: 2025-01-04 09:25: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佳节青山懒去登,共缘西郭访名僧。
壶虚暗滴莲花漏,衣薄寒生柿叶绫。
拟薙白头归净社,欲留红日系长绳。
与君且尽杯中物,有约重来恐未能。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佳节里,我懒得去青山登高,决定与友人一起到西郭拜访名僧。
壶中酒水渐渐滴落,仿佛是莲花的露水,衣薄寒冷的天气让柿树叶子变得稀薄。
我想剃掉白发回归清净的寺院,想把红日留住,系在长长的绳索上。
与君共饮杯中美酒,然而我们约定再相见,恐怕未必能如愿。
注释:
- 佳节:指的是节日,通常指重阳节。
- 青山:指的是山峰,常与登高相关,象征着节日的习俗。
- 西郭:西城外,古时城市的围墙。
- 名僧:著名的和尚,象征着高洁的品德和智慧。
- 壶虚:酒壶空了,暗示酒快喝光了。
- 莲花漏:比喻酒水从壶中滴出,像莲花的露水一样清澈。
- 白头:指年老,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净社:指的是清净的寺庙,象征归隐的愿望。
- 红日:指太阳,象征希望与美好。
- 杯中物:指酒,象征友情和快乐。
典故解析:
- 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寓意长寿,常与登高、赏菊相关。
- 剃发归隐:古代士人为了追求清静的生活,常常选择剃发出家,表达对尘世的厌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泰,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怀,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以此佳节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和名僧的敬仰,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首句“佳节青山懒去登”就点明了节日的氛围,青山的美丽却让人感到懒惰,似乎想要逃避登高的繁琐,转而选择一种更为宁静的生活方式。接下来的“共缘西郭访名僧”,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一起追寻心灵寄托的愿望,名僧的形象象征着智慧与清净,是人们向往的理想境地。
“壶虚暗滴莲花漏”,通过生动的比喻表现了酒水的流逝,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衣薄寒生柿叶绫”则用寒冷与薄薄的衣衫,传达出一种孤寂的情感,令人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带来的寒意与内心的凄凉。接下来的“拟薙白头归净社”,更是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想要剃去白发,回归平静的寺庙生活。
结尾的“与君且尽杯中物,有约重来恐未能”,更是点出对友谊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无奈。即使有约重逢,现实却可能无法如愿。整首诗在描绘节日氛围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充满了哲思和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佳节青山懒去登:在重阳佳节,青山的美丽让我懒得去攀登。
- 共缘西郭访名僧:我与友人一起相约去西城外拜访那位名僧。
- 壶虚暗滴莲花漏:酒壶已空,酒水悄然滴落,如同莲花上的露珠。
- 衣薄寒生柿叶绫:衣衫单薄,寒气袭来,柿叶在秋风中显得稀疏而脆弱。
- 拟薙白头归净社:我想剃去白发,回归到那清净的寺庙。
- 欲留红日系长绳:想将红日系在长绳上,留住这美好的时光。
- 与君且尽杯中物:与朋友一同尽情享用杯中的美酒。
- 有约重来恐未能:我们约定下次再见,但害怕未必能如愿以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壶虚暗滴莲花漏”,形象地描绘了酒水的流逝。
- 对仗:如“佳节青山懒去登,共缘西郭访名僧”,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 象征:白头象征着年老和人生的无常,红日象征希望和美好。
主题思想:
该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描写重阳节的情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对理想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丽,同时也暗示人生的旅途。
- 名僧:象征智慧与清净,表达对精神寄托的向往。
- 莲花:象征纯洁和美好,酒水的滴落如同美好的瞬间流逝。
- 白头:象征年老和时间的流逝,传达出对人生的感慨。
- 红日:象征希望与美好,表达对未来的期望和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刘泰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西郭”指的是哪里?
- A) 西边的山
- B) 西城外
- C) 西方的寺庙
- D) 西边的河
-
诗中“拟薙白头归净社”表达了什么愿望?
- A) 追求名利
- B) 回归清净的生活
- C) 继续游历
- D) 与友人聚会
答案:
- C) 刘泰
- B) 西城外
- B) 回归清净的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关于重阳节,表达思乡情怀的作品。
诗词对比:
- 刘泰《九日偕沈濬之饮天长寺昌上人所》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都在重阳节这一背景下,前者更侧重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后者则是对亲情的思念,风格上各有不同,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重阳节文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