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高台寺》

时间: 2025-01-02 09:12:10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

台高不尽看枫叶,院净何须坐菊花。

对酒披襟形独放,凭风落帽笑谁加。

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
台高不尽看枫叶,院净何须坐菊花。
对酒披襟形独放,凭风落帽笑谁加。
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万里秋光中,游客的兴致渐渐减弱,和我同游的朋友们在重阳节这天都惋惜岁月流逝。高台上,视野无限,尽可以欣赏到远方的枫叶;而院子里一片清净,又何必坐着看那菊花呢?对着酒杯,迎风独自敞开衣襟,帽子被风吹落,我不禁微笑,谁又能在意呢?诗作完成后,大家都赞叹不已,回去时,天边霞光满溢,令人留恋。

注释:

  • 万里秋光:形容秋天的光景辽阔,意指秋天的美好。
  • 客兴赊:游子的兴致减退,赊,意为延迟、减少。
  • 同人:同伴、朋友。
  • 惜年华:惋惜流逝的光阴。
  • 台高不尽:高台上视野极为宽广,看不尽的美景。
  • 落帽:帽子被风吹落,象征自由和洒脱。

典故解析:

“九日”即重阳节,古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的习俗,是庆祝秋天丰收的节日,寓意长寿。诗中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辂,清代诗人,以骈文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并寄托个人情感,风格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重阳节,正值秋季,诗人与友人登高赏景,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友情的珍惜。

诗歌鉴赏:

《九日登高台寺》是沈辂在重阳节时创作的一首古诗,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与聚会的情景,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惜。全诗结构紧凑,意象鲜明,语言流畅,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开头两句以“万里秋光”和“同人九日”引入,描绘出秋天的辽阔与重阳节的氛围,接着用“台高不尽看枫叶”展现出高台的视野和秋天的美丽,诗人在此抒发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中间的“对酒披襟形独放”,更是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展示了诗人洒脱的个性。最后两句“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则展示了诗人和友人们在一起的快乐氛围,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整首诗不仅有着浓厚的秋天气息,还有着对友谊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里秋光客兴赊:描绘了秋天的辽阔景象,反映出游子对秋天美景的感慨。
  2. 同人九日惜年华:同伴聚会在重阳节,感慨时间的流逝。
  3. 台高不尽看枫叶:高台上眺望远方的枫叶,象征着美好的自然景色。
  4. 院净何须坐菊花:与其坐在院子里看菊花,不如欣赏更广阔的自然。
  5. 对酒披襟形独放:饮酒时敞开衣襟,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
  6. 凭风落帽笑谁加:帽子随风而落,诗人对此轻松一笑,表现出不拘小节的态度。
  7. 诗成合座皆珠玉:诗作完成后,大家赞美称赞,形容诗作如同珠玉般珍贵。
  8. 归去迟迟满落霞:回家的路上,满天的霞光,留恋美好的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作比作珠玉,表达其珍贵之感。
  • 对仗:如“台高不尽”和“院净何须”,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帽子被风吹落,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以及对友谊的珍视,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光:象征丰收与成熟,寓意时光的流逝。
  • 枫叶:代表秋天的美丽和短暂。
  • 菊花:象征坚韧与高洁,常与重阳节联系。
  • 落霞:寓意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万里秋光”中“万里”指的是: A. 远方的风景
    B. 广阔的秋天
    C. 人生路途

  2. 重阳节的习俗主要是: A. 赏花
    B. 登高
    C. 吃饭

  3. 诗中“对酒披襟”体现了诗人的: A. 忧愁
    B. 洒脱
    C. 忍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沈辂的诗更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表现出轻松洒脱的情感;而王维则更为沉静、内敛,表现对自然的思考与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沈辂生平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