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集清凉佳处》

时间: 2024-12-31 17:55:32

老笔盘空墨未乾,最佳处与着危栏。

江山分与诸贤客,风雨专为九日寒。

白发自惊秋节序,黄花曾识晋衣冠。

未须诗较明年健,别做茱萸一等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笔盘空墨未乾,
最佳处与着危栏。
江山分与诸贤客,
风雨专为九日寒。
白发自惊秋节序,
黄花曾识晋衣冠。
未须诗较明年健,
别做茱萸一等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的感受。诗人提到自己刚刚写下的诗句尚未干透,最美的景色就在这高高的栏杆旁。祖国的江山分给了各位贤士,风雨似乎专门为这寒冷的九日而来。白发让人不禁惊叹时光的飞逝,黄花(菊花)早已认识了晋代的衣冠。诗人认为不需要与明年的诗歌过于较量,最好还是留意茱萸(重阳节的习俗)。

注释:

  • 老笔:指已经使用多年的笔,寓意诗人对诗歌的执着。
  • 危栏:高耸的栏杆,有俯瞰美景的含义。
  • 江山:祖国的山河。
  • 贤客:指与诗人齐名的杰出人士。
  • 九日寒: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天气逐渐转冷。
  • 白发:象征老年和时间的流逝。
  • 黄花:指菊花,重阳节的象征。
  • 晋衣冠:指晋代的士人,暗指文化的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生卒年不详)是宋代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重阳节,传统上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望远、赏菊、饮酒,表达对生命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九日集清凉佳处》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作,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重阳节时的情景和情感。开篇“老笔盘空墨未乾”,显示了诗人创作的热情与即兴的灵感,而“最佳处与着危栏”则引导读者进入一个高远的视觉空间,仿佛诗人在高处俯瞰大好河山。接下来的“江山分与诸贤客”,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更隐含着对当下的思考——江山如画,才俊辈出,诗人自问是否能与之并驱。

“风雨专为九日寒”一句,既是对天气的描述,也隐喻着人生的冷暖、风雨无常。白发和黄花的对比,构成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感伤,白发象征着人生的衰老,而黄花则是重阳节的象征,二者相结合,引发了对生命的深思。最后,诗人以“未须诗较明年健”收尾,反映出对时光的洒脱态度,宁愿享受当下,不必纠结于未来的诗歌成就。

整体来看,方岳在这首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想,展现了重阳节的传统文化及人生哲理,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感慨,具有很高的审美与思考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笔盘空墨未乾:诗人用老笔写诗,才刚落下笔,没有干透,表现出创作的热情。
  2. 最佳处与着危栏:最佳的观景位置在高栏杆旁,描绘出优美的景色。
  3. 江山分与诸贤客:祖国的美好风景与其他有才之士共享。
  4. 风雨专为九日寒:天气变冷,风雨似乎是为了这个节日而来,暗藏对时节变换的感慨。
  5. 白发自惊秋节序:白发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到来与时间的流逝。
  6. 黄花曾识晋衣冠:黄花早已见过晋代文士,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7. 未须诗较明年健:不必与明年的诗歌比较,表现出对创作的自信。
  8. 别做茱萸一等看:茱萸是重阳节的象征,强调享受节日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白发”比喻老年,表达对时光的感慨。
  • 拟人:风雨“专为九日寒”,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重阳节的赞美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既有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有诗人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岁月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老笔:象征着经验和时间的积累。
  • 危栏:代表着高远的理想和视野。
  • 江山:象征美好与繁荣,寄托着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
  • 白发:象征着衰老与对生命的反思。
  • 黄花:菊花象征着重阳节,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记忆。
  • 茱萸:象征着节日的习俗和文化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老笔盘空墨未乾”中“老笔”是指什么? a. 新笔
    b. 使用多年的笔
    c. 竹笔
    d. 墨水

  2. “江山分与诸贤客”中的“贤客”指的是谁? a. 朋友
    b. 诗人
    c. 杰出的人士
    d. 自己

  3. 重阳节又称为? a. 中秋节
    b. 春节
    c. 九月九日
    d. 端午节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方岳的《九日集清凉佳处》和杜甫的《登高》都以重阳节为背景,前者更侧重于对友人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悟,而后者则表现出对国家与家国情怀的深切思考。两首诗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方岳生平与诗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