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六月初五日新米入市价减旧以升计之几十》

时间: 2025-01-17 10:22:36

大侵难宿饱,小熟有晨炊。

岁事早如此,人情喜可知。

田家甘粜贱,海贾恨来迟。

粒粒皆珠玉,无忘饿殍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会稽六月初五日新米入市价减旧以升计之几十 王炎 〔宋代〕

大侵难宿饱,小熟有晨炊。 岁事早如此,人情喜可知。 田家甘粜贱,海贾恨来迟。 粒粒皆珠玉,无忘饿殍时。

白话文翻译: 严重的饥荒难以让人吃饱,小丰收则有早晨的炊烟。 年景早早如此,人们的喜悦可想而知。 农民愿意低价出售粮食,而海商则遗憾来得太迟。 每一粒米都像珠玉一样珍贵,不要忘记饥饿时的情景。

注释:

  • 大侵:指严重的饥荒。
  • 宿饱:指长期吃饱。
  • 小熟:指小丰收。
  • 岁事:指年景,一年的收成。
  • 田家:指农民。
  • 甘粜贱:愿意低价出售粮食。
  • 海贾:指海商。
  • 粒粒皆珠玉:形容米粒珍贵。
  • 饿殍:指饿死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农民生活的同情。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在丰收与饥荒之间的民生状况,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具体年份不详。诗中提到的“新米入市价减旧以升计之几十”反映了当时粮食市场的价格变动,可能是由于小丰收导致米价下降,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大侵与小熟的情景,展现了农民在不同年景下的生活状态。首句“大侵难宿饱”直接描绘了饥荒时期的艰难,而“小熟有晨炊”则带来了希望和喜悦。诗人通过“岁事早如此,人情喜可知”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后两句“田家甘粜贱,海贾恨来迟”揭示了农民与商人的不同心态,农民愿意低价出售粮食,而商人则希望能在价格更低时购入。最后,“粒粒皆珠玉,无忘饿殍时”强调了粮食的珍贵,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饥饿时的痛苦,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道主义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大侵难宿饱”:直接指出严重的饥荒使得人们难以长期吃饱。
  2. “小熟有晨炊”:小丰收带来了早晨的炊烟,象征着生活的改善。
  3. “岁事早如此”:年景早早如此,暗示了丰收的喜悦。
  4. “人情喜可知”:人们的喜悦心情可想而知。
  5. “田家甘粜贱”:农民愿意低价出售粮食,表现出他们的淳朴和无私。
  6. “海贾恨来迟”:海商则遗憾来得太迟,希望能在价格更低时购入。
  7. “粒粒皆珠玉”:形容米粒珍贵,提醒人们珍惜粮食。
  8. “无忘饿殍时”:不要忘记饥饿时的痛苦,体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关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大侵与小熟的对比,突出了丰收的喜悦和饥荒的艰难。
  • 拟人:将米粒比作珠玉,赋予了粮食以珍贵的象征意义。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大侵”与“小熟”,“田家”与“海贾”,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关注农民的生活状态,提醒人们珍惜粮食,不要忘记饥饿时的痛苦。诗人通过对丰收与饥荒的对比,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道主义的关怀。

意象分析:

  • 大侵:象征严重的饥荒,给人以艰难和绝望的意象。
  • 小熟:象征小丰收,给人以希望和喜悦的意象。
  • 晨炊:象征生活的改善,给人以温暖和安宁的意象。
  • 粒粒皆珠玉:象征粮食的珍贵,给人以珍惜和感恩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大侵”指的是什么? A. 大丰收 B. 严重饥荒 C. 大海侵袭 D. 大灾难 答案:B

  2. “小熟有晨炊”中的“晨炊”象征什么? A. 早晨的炊烟 B. 早晨的饭食 C. 生活的改善 D. 早晨的劳动 答案:C

  3. “粒粒皆珠玉”中的“珠玉”比喻什么? A. 珍贵的宝石 B. 珍贵的粮食 C. 珍贵的时间 D. 珍贵的机会 答案:B

  4. 诗的最后一句“无忘饿殍时”提醒人们什么? A. 不要忘记饥饿时的痛苦 B. 不要忘记饥饿时的朋友 C. 不要忘记饥饿时的家人 D. 不要忘记饥饿时的食物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景的描绘,反映了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 白居易的《卖炭翁》:通过对卖炭翁的描写,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诗词对比:

  • 王炎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但王炎的诗更侧重于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粮食珍贵性的强调。
  • 与白居易的《卖炭翁》相比,王炎的诗在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时,更多地体现了对丰收与饥荒的对比和对人道主义的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炎的这首诗,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全面鉴赏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王炎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