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去郡三思 其二
作者: 方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我思老任棠,规我一本薤。
薤本犹可锄,而况此䄺稗。
拔之血人指,咄咄吁可怪。
吾斯以为常,未敢以为戒。
白话文翻译:
我在思念老任棠,想要从他那里得到一本关于薤的书。
薤这种植物本来还可以用锄头去除,何况这种杂草呢?
拔掉它时,鲜血淋漓,真是让人惊异。
我对此事早已习以为常,反而不敢将其视为警戒。
注释:
- 任棠: 可能是指某位老者,象征智慧之人,也可能为隐喻。
- 薤: 一种植物,通常指葱类,古时常用作药材。
- 䄺稗: 指杂草,特指难以去除的野草。
- 血人指: 意指拔除杂草时手指受伤,鲜血流出,表达痛苦。
典故解析:
本诗可能借用“薤”这种植物象征人的生命和智慧,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古代文人常将植物与人生哲理结合,表达人生的艰辛和对智慧的渴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字子道,号涧溪,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深厚的文采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去郡三思》系列诗作反映了作者在离开家乡后的思考与感悟,结合个人经历,对人生哲理进行深入探讨,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去郡三思 其二》通过对植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人以“薤”为引,通过对薤和杂草的对比,隐喻人生中的种种烦恼与困扰。薤虽然可以被锄掉,但杂草却是难以根除的,这映射了生活中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痛苦。诗中提到“拔之血人指”,强调了这一过程的痛苦,生动地传达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无奈与挣扎。
另一方面,诗人对于老任棠的思念,似乎在寻找一种智慧的寄托,希望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启发。这种情感的流露,使整首诗充满了人文关怀,反映了诗人对过往智慧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探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我思老任棠”:表达对老任棠的思念,可能是对智慧的渴求。
- “规我一本薤”:希望得到一本有关薤的书,象征对知识的追求。
- “薤本犹可锄,而况此䄺稗”:薤可以用锄头去除,这里的对比强调了杂草的难以处理。
- “拔之血人指”:拔草时受伤,生动描绘出痛苦的感受。
- “吾斯以为常,未敢以为戒”:表达出诗人对生活困扰的适应,虽痛苦却不以此为警戒。
-
修辞手法:
- 对比:薤与杂草的对比,突出生活中的难题。
- 拟人:将自然界的植物与人的情感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比喻:通过植物象征人生的烦恼,增加了诗的深度。
-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痛苦与智慧的缺失,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智慧的渴求。
意象分析:
- 薤: 代表知识与智慧,象征着可控制的生活。
- 䄺稗: 象征生活中的困扰与烦恼。
- 血人指: 表达了痛苦的经历,生动描绘了生活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薤”是什么?
a) 一种杂草
b) 一种可食用植物
c) 一种药材
d) 一种树木 -
诗人对“老任棠”的思念主要体现了什么?
a) 对友人的怀念
b) 对智慧的渴求
c) 对自然的向往
d) 对故乡的思念 -
“拔之血人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轻松
c) 痛苦
d) 无奈
答案:
- b) 一种可食用植物
- b) 对智慧的渴求
- c) 痛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定风波》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方岳的诗作都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强调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而方岳则侧重于对人生烦恼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方岳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