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
时间: 2025-01-06 11:45: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
作者: 罗隐 〔唐代〕
细蕊慢逐风,暖香闲破鼻。
青帝固有心,时时动人意。
去年高枝犹压地,今年低枝已憔悴。
吾所以见造化之权,变通之理。
春夏作头,秋冬为尾。
循环反复无穷已。
今生长短同一轨,若使威可以制,
力可以止,秦皇不肯敛手下沙丘,
孟贲不合低头入蒿里。
伊人强猛犹如此,顾我劳生何足恃。
但愿开素袍,倾绿蚁,
陶陶兀兀大醉于青冥白昼间。
任他上是天,下是地。
白话文翻译:
细小的花蕊慢慢在风中飘动,温暖的香气轻轻拂过鼻尖。
青帝(春天的神)自有其心意,时时令人动情。
去年高高的枝头仍压着地面,今年低垂的枝条已显得憔悴。
我因此看到了造化的权力与变通的道理。
春夏是生命的开端,秋冬则是结束。
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今生的长短都在同一轨道上,若是有威力可以控制,
有力量可以阻止,秦始皇也不肯收手不再沙丘,
孟贲也不会低头屈身于蒿草之中。
那个人如此强势,我的辛劳生活又有什么值得依靠的呢?
只愿我能脱去素袍,倾倒绿蚁,
在青天白昼中陶醉酩酊。
任他在天上,任他在地上。
注释:
细蕊:细小的花蕊。
青帝:古代神话中春天的神,象征春天的生机。
高枝犹压地:去年树枝高大且压着地面,形容生机勃勃。
憔悴:枯萎、衰弱的样子。
造化之权:自然界的变化与力量。
春夏作头,秋冬为尾:生命的循环,春夏代表生命的开始,秋冬代表结束。
秦皇:秦始皇,古代中国的第一位皇帝。
孟贲:古代将领,象征强势与不屈服。
素袍:白色的衣袍,象征清白或无欲无求的状态。
绿蚁:指绿酒,表示饮酒作乐。
陶陶兀兀:形容醉酒后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字梦阮,号少山,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晚唐时期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见长,风格清新、意境深远,常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芳树》创作于唐代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由与安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细蕊、香气、枝条的变化,展现了自然界的循环和生命的无常。诗人以青帝的存在为引,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无奈,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及的秦始皇与孟贲,表象强势的同时,也暗含了对权力的质疑与对自由的渴望。诗人最终希望能摆脱世俗的束缚,沉醉于自然的美好之中,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细蕊慢逐风:描绘春天的细小花蕊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 暖香闲破鼻:温暖的花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 青帝固有心:青帝(春天的神)有自己的意图,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情感。
- 去年高枝犹压地,今年低枝已憔悴:对比去年生机勃勃的树枝与今年的凋零,感叹生命的短暂。
- 吾所以见造化之权,变通之理:通过观察自然的变化,领悟到生命的循环与无常。
- 春夏作头,秋冬为尾:强调生命的四季更替,春夏代表开始,秋冬代表结束。
- 今生长短同一轨:无论生与死,皆在同一条时间轨道上。
- 若使威可以制,力可以止:若有能力可以阻止这一切。
- 秦皇不肯敛手下沙丘,孟贲不合低头入蒿里:即使是强大的权力也无法逃避生命的规律。
- 伊人强猛犹如此:即使如此强势的人,也无法抗拒时间的流逝。
- 顾我劳生何足恃:感叹自己的辛劳与生活的无奈。
- 但愿开素袍,倾绿蚁:希望能脱去世俗的束缚,尽情享受生活。
- 陶陶兀兀大醉于青冥白昼间:希望在明亮的白昼中沉醉,忘却烦恼。
- 任他上是天,下是地:无论在天上还是在地上,尽情享受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青帝象征春天,表现生命的生机。
- 拟人:将自然描写得有情感,赋予青帝人的情感。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使诗句更加工整。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变化,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命运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细蕊: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美好。
- 青帝:象征春天与生命的希望。
- 高枝与低枝:象征生命的生长与凋零,反映人生的无常。
- 素袍:象征清白与无欲的状态,体现诗人对俗世的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帝”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神
B. 秋天的神
C. 夏天的神
D. 冬天的神 -
诗中描绘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变化? A. 雨雪
B. 四季
C. 风暴
D. 地震 -
诗人希望在何种状态下陶醉? A. 在夜晚
B. 在青冥白昼间
C. 在阴雨天
D. 在寒冷的冬天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表现对生命的赞美。
- 《静夜思》: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反映了生命的孤独。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