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7:55:59

节物燕京盛,兹看太惋然。

荒荒羁臈色,衮衮竞新烟。

忆语须同日,传觞有各天。

干戈竟何限,骨肉渐随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节物燕京盛,兹看太惋然。
荒荒羁臈色,衮衮竞新烟。
忆语须同日,传觞有各天。
干戈竟何限,骨肉渐随缘。

白话文翻译:

节日的气氛在京城如火如荼,今天看起来十分惋惜。
眼前一片荒凉的羁绊颜色,纷纷扰扰的新春烟火竞相绽放。
回忆起往日的欢声笑语,饮酒时的情谊却各在不同的天涯。
战争的局势究竟还有多少?骨肉亲情渐渐随着缘分而疏远。

注释:

  • 节物:指节日的氛围和景象。
  • 燕京:指北京,古时称燕京。
  • 惋然:感到惋惜。
  • 羁臈:指被羁绊的状态,暗示心情的压抑。
  • 衮衮:众多,形容烟火的繁多。
  • 传觞:传递酒杯,指饮酒作乐。
  • 干戈:指战争、武器。
  • 骨肉:亲属关系,指亲人。
  • 随缘:随之而来的缘分。

典故解析: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反映了战乱对家庭与亲情的影响。王世贞的这首诗也探讨了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亲情与友情的疏远,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世贞(1526年—1590年),明代文学家,精通诗文,尤其擅长古典诗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社会和人情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除夕,正值新旧交替之际,诗人感受到节日的喜庆与内心的惆怅,结合个人的经历与社会动荡,表达了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以及对战争带来的无奈与感伤。

诗歌鉴赏:

王世贞的《除夕其二》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描绘了除夕的节日氛围,然而在喜庆之中却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状的忧虑。首句“节物燕京盛”生动地展现了节日的繁华,而随后的“兹看太惋然”则引入了对这一繁华背后情感的反思。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将外部的热闹与内心的惆怅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忆语须同日,传觞有各天”进一步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尽管曾经有过的欢乐时光,现在却因各自的缘分而无法重聚。最后两句“干戈竟何限,骨肉渐随缘”则透露出对战争的无奈与对亲情日渐疏远的感慨,表现出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观察,展现了王世贞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历史的反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节物燕京盛:节日的气氛在北京非常热闹,繁盛的景象令人感到震撼。
    • 兹看太惋然:然而,眼前的景象让人感到非常惋惜。
    • 荒荒羁臈色:眼前的荒凉与羁绊的忧伤交织,让人感到无奈。
    • 衮衮竞新烟:新年的烟火纷纷绽放,热闹的场面中却透着一丝苍凉。
    • 忆语须同日:回忆起过去的欢声笑语,总是希望能够再聚首。
    • 传觞有各天:然而饮酒的朋友们各在不同的地方,无法相聚。
    • 干戈竟何限:社会动荡的局势究竟还有多长?
    • 骨肉渐随缘:亲人间的关系逐渐随着缘分而疏远。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节日的热闹与内心的惆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意象:使用“新烟”与“羁臈色”作为对比,体现出外部的热闹与内心的孤独。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在节日的欢庆中,因战争与缘分而导致的亲情与友情的疏远,展现出深沉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节物:象征节日的欢庆与热闹,反映出生活的美好。
  • 羁臈:象征心灵的压抑与无奈,传达出对生活的思考。
  • 新烟:象征着希望与新生,但也反映出短暂性与易逝性。
  • 干戈:象征战争与动乱,表现出对和平的渴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节物燕京盛”中的“燕京”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南京
    • B. 北京
    • C. 上海
    • D. 西安
  2. 诗中“干戈”主要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战争
    • C. 爱情
    • D. 友谊
  3. “忆语须同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惆怅
    • C. 愤怒
    • D. 兴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世贞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出对家庭与社会的深刻思考,但王世贞的《除夕其二》更加强调节日中的惆怅,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世贞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中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