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青岛海洋世界沙滩閒步作》
时间: 2025-01-04 09:14: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蜃景暮瞢瞢。白浪駉駉。危岩兀兀似遗星。
飞唾溅珠当面滑,背骨碐磳。山杳恍蓬瀛。
欲跨长鲸。一天云片总笭箵。
谁命烛龙光不灭,照彻深冰。
白话文翻译:
在暮色中,蜃楼的景象模糊而遥远,白色的浪花奔腾翻滚。
高耸的岩石孤立如同遗落的星辰。
浪花飞溅,水珠击打面颊,滑腻无比,背后岩石坚硬而光滑。山峦渺渺,像是通往仙境。
我想骑上巨鲸,穿行于云朵之间。
是谁让烛龙的光芒永不熄灭,照亮了深邃的冰层?
注释:
- 蜃景:蜃楼,海面上出现的光学现象,通常在炎热的天气中。
- 白浪:白色的海浪。
- 危岩:高耸的岩石。
- 唾溅珠:浪花飞溅的水珠。
- 碐磳:坚硬的岩石。
- 蓬瀛:传说中的仙境。
- 长鲸:比喻巨大的鲸鱼。
- 烛龙: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光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鸿,现代诗人,作品多以自然景观、生活琐事为题材,体现出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其诗风多变,时而婉约,时而豪放,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瞬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青岛海洋世界的沙滩,诗人受海洋景色的启发,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正值黄昏,夕阳西下,海面上的变幻光影引发了诗人关于生命与存在的沉思。
诗歌鉴赏:
这首《浪淘沙》以青岛海洋世界的沙滩为背景,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了海洋的壮丽与神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类情感的交融。开头的“蜃景暮瞢瞢”引入了神秘的蜃楼景象,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不真实的世界。接着,“白浪駉駉”形象地描绘了海浪的奔涌,蕴含了海的力量与动感。
“危岩兀兀似遗星”的描写则将自然景观与宇宙相联系,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美感,暗示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而“飞唾溅珠当面滑”则通过细致的感官描写,传达出与海洋亲密接触的快感,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欲跨长鲸”象征着对未知与无垠海洋的探索精神,传达出一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最后一句“谁命烛龙光不灭”则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烛龙象征着不灭的光明,暗示着即使在深冰之中,光明与希望依然存在。
整首诗层次分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哲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蜃景暮瞢瞢:描绘了黄昏时分蜃楼的朦胧感,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 白浪駉駉:形象地描绘海浪的奔涌,传达出自然的力量。
- 危岩兀兀似遗星:将高耸的岩石比作遗落的星星,象征孤独与壮丽。
- 飞唾溅珠当面滑:通过触觉和视觉描绘与海浪的亲密接触,增强感官体验。
- 背骨碐磳:描述岩石的坚硬与冰冷,形成与海浪的对比。
- 山杳恍蓬瀛:暗示着通往仙境的梦幻感,给人一种超脱的感觉。
- 欲跨长鲸:表达对自由与探索的向往。
- 一天云片总笭箵:描绘了广阔的天空与浮云,象征着无限的可能。
- 谁命烛龙光不灭: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 照彻深冰:暗示在艰难环境中仍有光明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岩石比作遗落的星辰,增强了画面的意象。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哲思。诗人通过对青岛海洋世界的描绘,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在浩瀚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与生命的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蜃楼:象征着幻影与虚无,代表着人类对未知的探索。
- 海浪:象征着生命的波动与力量,传达出激昂的情感。
- 岩石:象征着坚韧与孤独,展示出自然的伟岸。
- 鲸:象征着自由与探索,寄托了对生活的向往。
- 烛龙:象征着光明与希望,传达出对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蜃景”指的是什么现象?
- A. 海市蜃楼
- B. 明月
- C. 瀑布
- D. 日出
-
诗中“欲跨长鲸”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恐惧
- B. 对自由的向往
- C. 对生活的失望
- D. 对过去的怀念
-
“谁命烛龙光不灭”中的“烛龙”象征什么?
- A. 光明与希望
- B. 黑暗与绝望
- C. 自然与生命
- D. 友谊与爱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浪淘沙》与李白的《静夜思》都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但前者更加关注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后者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思乡。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现代诗歌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