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灵源来处乱云深,
回抱华亭惬我吟。
窥影冷光天上面,
入怀清气水中心。
桥头月到人携榼,
蘋末风来客解襟。
秣马台前聊遣兴,
寸阴何惜与登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灵源之地,云雾弥漫,苍翠深邃。我在华亭旁吟诵,心中感到惬意。透过那清冷的月光,我仿佛看到了天上的影子,清新的气息从水中涌来。在桥头,月光柔和,伴随携带酒壶的人;微风吹拂着水草,来客们解开衣襟,享受这清凉的时光。在秣马台前,我与友人一起闲聊,尽情释放心中的兴致,珍惜这短暂的时光,与友人一起登高望远。
注释:
- 灵源:指灵秀的源头,象征清幽之地。
- 乱云深:云层混乱而深厚,形容自然景观的苍茫。
- 回抱:环绕、环抱,形容亭子的优雅姿态。
- 窥影:隐约看到的影子,指月光下的景象。
- 清气:清新的气息,象征自然的纯净。
- 榼:古代的一种酒具,表示饮酒的情景。
- 蘋:水草,象征清幽的水边环境。
- 秣马:指准备马匹,暗示出行的意思。
- 寸阴何惜:形容珍惜时间,寸金难买寸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裳,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注重自然的描绘与人文情感的融合。
创作背景:
《清胜亭》创作于一个清幽的环境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聚会的珍惜。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诗歌鉴赏:
《清胜亭》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诗的开头通过“乱云深”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又清幽的环境,瞬间引人入胜。诗人通过“回抱华亭”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感在随后的描写中得以延续,尤其是“窥影冷光天上面”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月光的细腻观察,透出一种清冷却又明亮的美感。
在表达情感时,诗人通过“桥头月到人携榼”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酒壶在手,月光相伴,增添了生活的乐趣。诗中的“蘋末风来客解襟”更是表现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朋友们在微风中畅谈,享受生活的悠闲。
最后,以“寸阴何惜与登临”收尾,诗人传达了对时光的珍惜,表明即使短暂的时光也值得好好利用,尽情享受自然与友谊的美好。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思的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灵源来处乱云深:诗人描绘的灵秀之地,云雾环绕,给人一种神秘感。
- 回抱华亭惬我吟:华亭的环绕使诗人感到舒适,想要吟唱。
- 窥影冷光天上面:月光在天上,透出冷清的影子,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 入怀清气水中心:水中的清新气息沁入心怀,令人心旷神怡。
- 桥头月到人携榼:桥头的月光照耀着,人与酒壶相随而来。
- 蘋末风来客解襟:微风吹拂,来访的朋友解开衣襟,尽享凉爽。
- 秣马台前聊遣兴:在秣马台前闲聊,释放内心的兴致。
- 寸阴何惜与登临:珍惜短暂的时光,愿意与朋友一起登高望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如“冷光”比喻月光的清冷。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添了音韵美。
- 拟人:风与水草之间的互动,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享受,以及对友谊的珍视。通过描绘一幅清幽的自然画卷,诗人传递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灵源:象征清新、灵秀的自然环境。
- 云、月、风:自然元素,代表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观察。
- 华亭、榼:人文意象,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 水、草:生命的象征,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灵源来处乱云深”中的“灵源”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清秀的源头
c) 一种饮品 -
诗中的“桥头月到人携榼”描绘的场景是: a) 大家在聚会
b) 一个人独自饮酒
c) 朋友们在闲聊 -
“寸阴何惜与登临”的意思是: a) 不在乎短暂的时间
b) 珍惜有限的时间
c) 不愿意外出
答案:
- b) 清秀的源头
- a) 大家在聚会
- b) 珍惜有限的时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氛围悠然。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月光和饮酒的热爱。
诗词对比:
- 黄裳《清胜亭》与王维《鹿柴》: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黄裳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而王维则更偏向于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