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用康退轩体,贺玉霜新婚》

时间: 2025-01-01 17:33:11

良期艳景,瑞麦生朝并。

兰麝如潮浸鸳锦。

看璚枝相倚,正佳偶天成,双笑处、何粉樊唇交映。

洞房卷旖旎,一晌温存,惯识娇痴女儿性。

种兰田芳讯,早丁祝东风,新岁换、添个宜男山枕。

尽十样、宫眉倩郎描,更不待妆成,浅深低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良期艳景,瑞麦生朝并。
兰麝如潮浸鸳锦。
看璚枝相倚,正佳偶天成,
双笑处何粉樊唇交映。
洞房卷旖旎,一晌温存,
惯识娇痴女儿性。
种兰田芳讯,早丁祝东风,
新岁换添个宜男山枕。
尽十样宫眉倩郎描,
更不待妆成,浅深低问。

白话文翻译:

在这良辰美景中,瑞麦与朝阳交相辉映。
兰花和麝香的芬芳如潮水般涌来,浸润着鸳鸯锦。
看那璧玉般的树枝相互依偎,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佳偶,
在欢笑中,粉樽的唇色交相辉映。
洞房之中,卷帘旖旎,片刻的温存,
早已熟悉娇羞痴情的女儿心性。
种兰田的芳讯传来,早早祝福东风,
新的一年里,愿再添一个英俊的儿郎。
尽管已画好十种宫眉的美丽,
更不待妆成,轻声低语询问。

注释:

  • 良期:美好的日子。
  • 艳景:美丽的景色。
  • 瑞麦:象征吉祥的麦子,寓意丰收。
  • 兰麝:兰花和麝香,象征美好的气味。
  • 璚枝:指美丽的树枝,象征爱情的美好。
  • 洞房:新婚的房间。
  • 娇痴:形容女子娇羞和痴情。
  • 丁祝:早早祝福。
  • 宜男山枕:希望能有个英俊的儿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思亮,近代诗人,擅长古典诗词,风格多样,常通过古典诗词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风貌。

创作背景:此诗为贺新婚之作,表达对新婚夫妻的美好祝愿,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幸福的重视与期望。

诗歌鉴赏:

《洞仙歌·用康退轩体,贺玉霜新婚》是一首充满喜庆与祝福的诗作,展现了新婚的美好画面。诗中通过描绘良辰美景、兰麝芬芳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浪漫而温馨的氛围。尤其是“看璚枝相倚,正佳偶天成”,表达了对新人的赞美与祝福,突出了他们的相互依偎与天造地设的缘分。

诗中还通过“洞房卷旖旎,一晌温存”描绘了新婚夜的温情时刻,展现了年轻人的甜蜜与幸福。后半部分提到“种兰田芳讯,早丁祝东风”,不仅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也隐含了对后代的祝福,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睦与子嗣繁荣的重视。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令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良期艳景:美好时光与美丽景色。
  2. 瑞麦生朝并:吉祥的麦子在朝阳下生长。
  3. 兰麝如潮浸鸳锦:兰花和麝香的香气如潮水般涌来,浸润着鸳鸯的锦缎。
  4. 看璚枝相倚:看那美丽的树枝相互依偎。
  5. 正佳偶天成: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佳偶。
  6. 双笑处何粉樊唇交映:在欢笑中,粉樽的唇色交相辉映。
  7. 洞房卷旖旎:新婚房间的轻纱曼妙。
  8. 一晌温存:片刻的温存。
  9. 惯识娇痴女儿性:早已熟悉娇羞痴情的女儿心性。
  10. 种兰田芳讯:种兰田传来的芳香。
  11. 早丁祝东风:早早祝福东风。
  12. 新岁换添个宜男山枕:新年里希望再添一个英俊儿郎。
  13. 尽十样宫眉倩郎描:尽管已画好十种宫眉的美丽。
  14. 更不待妆成,浅深低问:更不待妆成,轻声低语询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兰麝如潮”比喻香气的浓烈。
  • 对仗:如“良期艳景”与“瑞麦生朝”对称。
  • 拟人:如“娇痴女儿性”,赋予女性情感特征。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新婚的祝福,表现了对爱情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睦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良期:象征美好的时光。
  • 瑞麦:象征丰收与吉祥。
  • 兰麝:象征美丽与芬芳。
  • 洞房:象征爱情的殿堂。
  • 佳偶:象征天造地设的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良期艳景”中的“良期”指的是什么? A. 坏的日子
    B. 美好的日子
    C. 平常的日子
    D. 忙碌的日子

  2. “兰麝如潮浸鸳锦”中的“鸳锦”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新婚的衣服
    C. 一种食物
    D. 一种乐器

  3. 诗中提到的新婚的房间叫什么? A. 宫殿
    B. 洞房
    C. 客厅
    D. 餐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
  • 《离骚》屈原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长恨歌》同样表现了对爱情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风格上更为细腻而富有悲剧色彩。
  • 屈原的《离骚》则通过复杂的情感表达与象征手法,展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风格上更为激昂和悲壮。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