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
时间: 2025-01-19 20:03: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
作者: 曹松 〔唐代〕
活得枯樵耕者知,
巡方又欲向天涯。
珠穿闽国菩提子,
杖把灵峰榔栗枝。
春藓任封降虎石,
夜雷从傍养龙池。
生缘在地南浮去,自此孤云不可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乞雨禅师南游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的“枯樵耕者”说明了诗人与普通劳动者的共同理解和生活态度,暗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乞雨禅师踏上了向南的旅程,诗人心中既有对旅途的祝福,也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惆怅。
“珠穿闽国菩提子”形象地描绘了乞雨禅师的身份和神秘感,同时也反映了禅宗文化的渊源。而“杖把灵峰榔栗枝”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师的尊重。
接下来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夜雷的呼唤,展现了自然与生命的轮回。最后一句则表达了对乞雨禅师未来的祝福与期盼,但也流露出对孤独和不确定的感慨。
注释
- 活得:生活的状态。
- 枯樵耕者:指的是靠砍柴、耕作为生的人,代表普通劳动者。
- 巡方:游历、行走,指乞雨禅师的南游。
- 珠穿:形容菩提子像珍珠一样串联,寓意珍贵。
- 灵峰:指神圣的山峰,象征佛教的圣地。
- 榔栗枝:榔栗树的枝条,可能用作拐杖,象征自然和生活的支撑。
- 春藓:春天的青苔,象征生机;降虎石可能是指某种神秘的石头。
- 夜雷:夜晚的雷声,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养龙池: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希望。
- 生缘:生存的缘分,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松是唐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诗歌往往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哲理思考,表现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大唐盛世,正值佛教文化影响力扩展的时期,乞雨禅师的南游不仅是个人的旅途,也是对大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探讨。诗人在此背景下,写下了对禅师的祝福与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与乞雨禅师之间深厚的情谊。诗中提到的“活得枯樵耕者知”,不仅传达了对普通劳动者生活的理解,也隐含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哲理的追求。
整首诗的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文的深刻思考。比如“珠穿闽国菩提子”,它不仅描绘了乞雨禅师的形象,也象征着禅宗的智慧与深邃。诗人用“杖把灵峰榔栗枝”,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表达了对生命的敬重和对旅途的祝福。
而“夜雷从傍养龙池”,则将自然的力量与人的渴望相结合,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希望。最后一句“自此孤云不可期”,则流露出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展现了人对命运的无奈与哲思。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意象交融,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活得枯樵耕者知:
- 诗人与普通劳动者的共同理解,暗示了对生命的反思。
-
巡方又欲向天涯:
- 乞雨禅师的旅途,代表了追求与探索的精神。
-
珠穿闽国菩提子:
- 形象地描绘了禅师的身份,暗示了禅宗文化的珍贵。
-
杖把灵峰榔栗枝:
-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
春藓任封降虎石:
- 描绘春天的景象,象征生机与变化。
-
夜雷从傍养龙池:
- 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渴望,象征生命的希望。
-
生缘在地南浮去:
- 暗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命运的漂泊。
-
自此孤云不可期:
- 表达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珠穿”,比喻菩提子的珍贵。
- 拟人:如“夜雷从傍”,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称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乞雨禅师的祝福与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枯樵:象征艰苦的生活与对自然的理解。
- 菩提子:象征智慧与禅宗的深邃。
- 榔栗枝:代表自然与生活的支撑。
- 虎石:可能暗示某种神秘力量。
- 龙池:象征生命的源泉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活得枯樵耕者”指的是?
- A. 乞雨禅师
- B. 普通劳动者
- C. 诗人自己
- D. 自然界的动物
-
填空题: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____。
-
判断题:诗中用“珠穿”形容菩提子,体现了禅宗文化的珍贵。 (对/错)
答案
- B. 普通劳动者
- 惆怅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友人》与《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的相同点在于都是送别诗,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感慨;不同点在于前者更侧重于友情的表达,而后者则融合了对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