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己巳,一九二九年。登景山谒明思宗殉国处》
时间: 2025-01-04 10:19: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己巳,一九二九年。登景山谒明思宗殉国处
作者:黄咏雩
讯断筝鸢,重城闭传烽正急。
苦吾民君臣都误,悔将何及。
拔剑先挥儿女死,鸣钟不见朝官集。
便从容披发叩天阍,天应泣。
棠梨树,血还湿。
纥干雀,寒相袭。
看宫花零落,了无人拾。
寂寞至今余玉座,觊觎那又来毡笠。
好江山犹挂旧斜阳,凭栏立。
白话文翻译:
在烽火连天的急迫时刻,我的心情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城门紧闭,消息难传。
苦啊,我们的百姓和君臣都犯了错,后悔又能有什么用呢?
我拔剑先为儿女而死,钟声响起却不见朝臣集聚。
我从容披发,叩击天阍,天应该也会流泪。
棠梨树下,鲜血仍湿;
寒雀相随,凄凉袭来。
看那宫花凋零,竟无人去拾捡。
直到今天,寂寞依旧在玉座上,心中渴望着又来一顶毡笠。
美丽的江山依旧挂着旧日的斜阳,我独自凭栏而立。
注释:
- 筝鸢:筝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比喻为“风筝”;鸢是鸟,寓意失去自由的心情。
- 重城:重重的城墙,象征封闭。
- 鸣钟:指召集朝臣的钟声。
- 天阍:天的门阀,象征通天的地方。
- 棠梨树:一种树,象征古老与悲伤。
- 寒相袭:寒冷的感觉袭来,表示凄凉。
- 玉座:指皇帝的宝座,象征失去的权力。
- 毡笠:草帽,象征平民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咏雩,近代诗人,生活在动乱的时代,常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创作,作品充满历史感和悲怆情绪。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1929年,正值国家动荡,民众苦难,诗人站在景山,缅怀历史,感叹国家的沦陷与个人的无奈。诗中表现了对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思宗的追忆与哀悼,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通过激烈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历史悲剧的反思。开篇以“讯断筝鸢”引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无奈,仿佛一只被断线的风筝,失去了方向。接着,诗人指出当今的君臣皆误,暗指时局的混乱与无能,表现出深深的失望与痛心。
“拔剑先挥儿女死”一句,既表现出诗人捍卫正义的决心,也暗含着对儿女未来的忧虑。随着诗意的发展,周围的环境如棠梨树下的鲜血、寒雀的凄凉,进一步渲染了悲伤的气氛,彰显出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无力。
最后,诗人凭栏而立,面对依旧美丽的江山,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与无奈。整首诗以悲壮的气氛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和对未来的思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邃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讯断筝鸢”:表达诗人心情失落,仿佛被断了线的风筝一样。
- “重城闭传烽正急”:城门紧闭,烽火传递急迫的情势,暗示国家的危机。
- “苦吾民君臣都误”:揭示了当政者和民众的误判,反映政治的失误。
- “拔剑先挥儿女死”:表现出诗人愿为儿女和正义而战的决心。
- “鸣钟不见朝官集”:钟声响起,却没有朝臣响应,象征官员的失职。
- “便从容披发叩天阍”:诗人以叩天之举,表达对上天的悲叹与诉说。
- “天应泣”:人间苦难,天也应为之流泪,体现天人感应的思想。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筝鸢”比喻失去自由的心情。
- 拟人:让“天”有情感,表现悲痛的情绪。
- 对仗:“棠梨树,血还湿”与“纥干雀,寒相袭”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悲剧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渴望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棠梨树:象征着过去的辉煌与如今的凄凉。
- 寒雀:代表孤独与凄凉。
- 斜阳:寓意余晖,象征着逝去的历史与希望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筝鸢”比喻什么?
A. 风筝
B. 失去自由的心情
C. 结束的故事
D. 以上皆是 -
“便从容披发叩天阍”中“天阍”指代什么?
A. 地方
B. 天空
C. 上天的门阀
D. 王宫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满江红·写怀》:岳飞的同名词作,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敌人不屈的精神。
-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的作品,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希望与信念。
诗词对比:
- 岳飞的《满江红》和黄咏雩的《满江红》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岳飞更多地表现出忠诚与抗争的决心,而黄咏雩则更为悲凉,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无奈。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近现代诗人黄咏雩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